{SiteName}
首页
新密新闻
新密发展
新密美景
新密美食
新密教育
新密政务

融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河之畔的他们做了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3303318890248&wfr=spider&for=pc

导读

黄河在这里,从地理第二阶梯转入第一阶梯,进而变得汹涌而宽阔。郑州,这座广袤冲积平原上孕育的城市,在新时代面临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机遇与挑战。而气象工作能否以更为“智慧”的面貌,成为其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支撑?

年“双11”那天,暖气片散发出的热气,让家住河南郑州的王佳,不再惧怕因冷空气忽至,而骤然袭来的寒冷。

这是郑州市供热气象辅助决策系统投入运行的第一年。而从“定时供热”到“看天供热”,再到“精细化智能调节供热”,千家万户对温度感知的变化,正投射郑州这座城市发生的巨变。

年底,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一纸批复,大河之畔的郑州,开始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征程。在中原文明重心南迁约十个世纪后,这座“年轻的古城”再度迎来发展机遇期,郑州气象事业是否能跟上这时代的大潮?

图为郑东新区夜景。图片来源:郑州市气象局

1

黄河之水天上来。

大河在这里,刚刚从地理第二阶梯转入第一阶梯,冲积出沃野千里,塑造了一座座古都。

年前,裴李岗文化在如今的郑州诞生,那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年前,商王朝在此建都,一段7公里长的城墙遗址,至今仍在这座城市中守望。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生于斯长于斯的王佳,常对学生讲这么一个故事。年,随着已知铸造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青铜重器——杜岭方鼎在郑州出土,这座城市作为商代都城的历史,愈发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图为杜岭方鼎。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

“夏商时期,这里高温多雨,气候宜人,甚至能看到大象。河南的简称‘豫’,用钟鼎文写,正是一个人牵着一头象。”王佳说,“但在商代第一任君主成汤主政时,也曾遭遇过连年大旱,因而留下了成汤愿意舍身求雨的记载。”

在他看来,“商汤祈雨”,也许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第一次尝试与大自然进行“沟通”;但在千百年后,人们则要用科学,来探知风云变化。

图为上合组织首脑峰会(郑州)会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年12月中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举行。这是近年来郑州承办的最重要一场“主场外交”。用熟悉的河南烩面宴请八方来宾,李克强总理和各国政府首脑们在如意湖畔,达成了丰硕成果。为保障这次会议顺利举行,郑州市气象局充分运用现代化成果,在会议开始前一周,每天滚动发布逐24小时的中期预报;会议开始前三天,针对会场所在地——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制作精细化的定点预报,并逐小时更新。由于精准预判了上合首脑会议期间的高影响天气,为减排决策提供了有力科学支撑,市委、市政府领导为那次预报服务点了“赞”。

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几年前,市气象局还没有制作城市气象预报的职能!

年,郑州市政府印发《关于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自此,郑州气象现代化进入快车道。全市形成由新一代天气雷达、多套自动气象站、11套雷电监测设备、2台移动自动气象站,以及车载移动雷达、气象应急移动服务车组成的现代观测体系;建成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区域性强对流诊断分析预报、灾情直报与信息共享等预报预测业务系统。

年以来,郑州气象部门的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左右,在空间上能精确到3公里范围内。

年,《郑州市智慧气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到年,通过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建设,郑州将发布0至12小时内的逐小时、空间分辨率达1公里的精细化智能预报产品。

2

在美国航空航天局那张著名的地球夜景灯光图中,中原腹地,郑州正如那颗“夜空中最亮的星”,彰显其强大的区域经济活动“虹吸效应”。

NASA地球夜景灯光卫星监测图。

能从名气更大的洛阳、开封两城东西环伺的格局下,突围而出,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无疑要感谢京广与陇海两条“大动脉”,以及后来的“世界最长高铁”京港高铁等在此汇聚,从而带来无穷机遇。

但仅凭如此,距离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仍有不小距离。

在“北漂”陈杰的脑海中,故乡郑州的印象,是儿时人民路两旁那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树。早年间,因较高的城市森林覆盖率,郑州曾赢得“绿城”的美誉。

二十多年后,人民路扩了又扩,却从当年最宽阔的大道,变为拥堵最严重的街道之一。相反,郑东新区双向十车道的豪迈,则源自城市化的迅猛步伐。

然而,很少有人愿在奔跑时回头张望。除了市政府旧址一侧“绿城广场”的地名,昔日之誉,已无人提及。

年冬天,回家探亲的陈杰刚在郑州东站下车,眼前便是灰蒙蒙一片。“这口霾,比首都的‘醇’。”他说。

年,因大气环境治理不力,郑州市市长被当时的环保部约谈。时任郑州市委副书记、市委秘书长胡荃坦言:“这样的空气质量,让人出去招商,脸上都挂不住。”

一路只顾埋头冲锋的郑州,却到了要背水一战的时候!

也是在年,市气象局和市环保局签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合作协议》,双方围绕信息共享、雾-霾天气会商、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等建立合作机制。从此,在冬季空气重污染高发时段,双方每日11时都会举行视频会商,联合制作空气质量预报产品。气象部门还针对大气环境治理,强化了人工增雨(雪)作业。年,郑州市的空气优良天数达到天,如期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市环保局局长潘冰感慨道:“气象部门在预测预报、联合会商、人影等方面,为打赢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为新密市进行人影作业演练。图片来源:郑州市气象局

要治标,更要治本。年,郑州开始谋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矛头直指日益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及大气环境问题。从一开始,市气象局便积极融入这项工作,详细分析近35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并就如何依据主导风向规划通风廊道给出评价研究。这项研究已于年通过评审。

年10月,市委、市政府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部署中再次明确气象部门的任务。市气象局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展现了专业优势。

人们终于想明白了,宜居,一定是未来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3

年11月7日,专程赶回郑州的陈杰,和“发小”王佳一道,在航海体育场见证了河南建业队,在一场大雨中,用胜利完成保级。

作为中国足球职业化24年来唯一没有改旗易帜的足球俱乐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原人不惧困难、坚韧执著的性格,因而成为了郑州的“城市名片”之一。

那天的雨虽又急又大,但陈杰二人和现场万余名球迷早已备下了雨具。“今夜有雨的信息,地铁里看得到,售票口看得到,我们手机的App里也有提示。”陈杰说。

但就在十几年前,因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公众接收问题,河南当地媒体曾向气象部门发出过猛烈质疑。

现如今,在郑州,预报信息既报得准——开展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业务,提供全市逐10分钟更新的0至2小时定量降水预报、雷雨大风识别跟踪监测及临近预报产品;也发得出——建立具有实时自动识别、报警、分析、制作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产品的业务平台,实现预报、预警产品智能化发布;更收得到——组成包括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网络、显示屏、大喇叭等在内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发布渠道,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郑州气象部门与农业、水利、环保、邮政、国土、安监、电信等部门合作,推进气象灾害预报发布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市气象局官方微博粉丝数量达到35万人。气象服务社会公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能力的改善,更直接体现在服务水平和针对性的提升上。

王佳等郑州市民从“预供暖”中提前感受到温暖的背后,是郑州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近年来多次主动上门了解热力公司的服务需求所作出的努力。在新建成的供热气象辅助决策系统中,纳入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并可以每十分钟自动刷新郑州各区域的实时气温监测情况,并据此生成供热等级建议。

11月3日,首届郑州国际马拉松赛鸣枪。这是郑州围绕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建设,打造的又一张“名片”。从比赛前一周起,市气象局每天两次发布未来3天逐12小时的比赛沿途天气预报,1日起发布市区逐小时天气预报产品,包括天空状况、温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要素。根据气象决策服务,组委会选择了最适宜运动员发挥的比赛时段,确保赛事圆满完成。

郑州市气象局的移动应急车。图片来源:郑州市气象局

王佳说,跑一次马,识一座城。那天,他和多位不同姓氏的跑友组成“姓氏跑团”,高举姓氏图腾大旗冲向终点。

他们意在寻根,更为奔向远方。

推荐阅读

从莫尔斯电码到卫星:经历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气象通信这样与时俱进为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各级气象部门做了哪些努力?钱袋子鼓了,更有安全感了……赣鄱大地百姓尽享“气象科技红利”暴露年龄系列!快跟着熟悉的bgm感受“联播天气预报”的近40年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文章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段昊书通讯员王玉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mishizx.com/xmmj/9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