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小记者们学习和了解咱新密本地的历史文化,和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本报小记者俱乐部此次活动以“密瓷文化”为主题,不仅让孩子们学习到密瓷的历史文化,还能让他们亲手体验与制作密瓷,切身感受了从泥巴到瓷器的神奇过程。
了解密瓷文化
4月10上午10点,本报小记者俱乐部来到了位于新密市老城西门外的密县瓷器遗址(又称西关窑),西关窑的负责人周香珍老师带领小记者参观的同时,还向他们介绍了与密瓷的历史文化。
周老师介绍,密瓷历时悠久,工艺精湛,产品丰富,极具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是郑州市传承历史文化的名片。在年,“密瓷”与“密玉”、“密二花”一同入选首批“中原贡品”名录,也是我们新密最本土的文化之一。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大家耳熟能详的汝瓷、钧瓷的发源地就是新密。听完周老师的介绍,小记者们都非常的惊讶。
了解了密瓷文化以后,随后的陶瓷制作才是小记者最感兴趣也最想要做的事,密县瓷器工艺老师给小记者们演示了一遍制作流程,短短几分钟,一个小碗就成型了,看的小记者们目瞪口呆。
开窑啦!
小记者们各有收获
工艺老师演示之后,接下来就手把手教小记者们制作密瓷,感受密瓷文化。
“我以为挺简单的,没想到做起来那么难!第一次做失败了,又做了一次才成功”小记者田想忍不住“抱怨”起来。而小记者中的兄妹俩杨骐源和杨骐萌,则比赛起谁做得好、谁做得快。许世杭小记者则非常有“绅士”风度,自己做好了之后,还帮身边的同学一起做。
最快完成作品的是李梦雯小记者,她做了一个造型性漂亮的水杯,细节处理得也非常好,经过她的巧手塑造,一个好看的“水杯”就诞生了,原来,她是一名手工爱好者,平时在家也很爱做些手工活。
小记者刘心媛说,此次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她的课余生活,而且让她学会了制作简单的。
小记者张景涵说,通过体验让他明白了,任何事情只有亲自去体验,才能感知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小记者王涵的爸爸告诉带队老师:“亲自动手制作密瓷不只是孩子们感兴趣,作为家长其实我今天也是很感兴趣。这真是一次很不错的体验机会。”
在活动结束准备返程的时候,有一些小记者又开始询问郑州晚报新密播报的老师下一次活动内容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报名,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小记者王涵作文
探访密瓷新密市实验小学四八班王涵周日的早上,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怀着激动心情参加了郑州晚报小记者团探访密瓷活动。
密瓷厂位于老城西关。一进厂,带队的韩老师热情的介绍了厂里的负责接待我们的周老师,由她带领我们进行今天的活动。
周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新密的瓷器历史和密瓷的制作流程。密瓷文化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了一千多年了。密瓷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原料是采自本地的矿石,经过打碎后,做成釉。然后用本地特有的泥土加水做成泥饼,再手工做成各种各样的泥坯,上釉后放在窑炉里烧制完成。
了解了密瓷的历史文化和工艺流程后,周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成品瓷器,各种各样的花瓶、茶具、餐具,精美至极,让人惊叹!我也一样,惊叹之余还怀着激动心情,希望自己也能亲手做一个精美的瓷器带回家。
就这样我们做瓷之路就开始了。看着瓷器师傅的示范,我心里顿时忐忑起来。因为瓷器师傅做着都不容易,更何况是我一个初学者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自己做一个瓷器,所以我在老师指导下,动起手来。
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我终于完成了我的作品——多肉花盆。虽然卖相不好,但是我心里还是美美的!因为它是我亲手自做的。泥胚做好了,还要经过烧制。烧制过程中还可能炸裂,不能成型。不过周老师说会尽全力帮助我们烧成的。有了周老师话,我的心终于放下了。
期待我的小花盆早日浴火成器!
点评: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流畅,条理清晰,用词得当,语句通顺,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中心突出,立意新颖,结尾自然,前后响应,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好!
小记者张景涵作文
做密瓷
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王涵
星期天又到了小记者开展活动的时候了,这次我们要去新密市西门外的密县瓷窑遗址,了解密瓷的制作过程和悠久文化。
讲解员对我们说:“密瓷因产河南省新密市而得名”,她指着门口一堆石头对我们说:“制作密瓷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我们眼前这些这些五颜六色的天然矿石,制作密瓷首先把矿石粉碎成泥浆,再通过专门的机器把泥浆中的水去除制成泥饼,最后压成长条状,但这只是制作密瓷72道工序中的开头几道工序。接下来开始真正的制作密瓷,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亲手体验一把。”我们高兴地大声说:“想”。
我在制作的时候两手捧着泥轻轻往上拨,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在师傅手把手的帮助下教我做了个杯子。
今天过得太愉快了,不仅了解密瓷,自己动手做了杯子,老师还送给我们很多礼物呢!
点评:本次写作对小景涵来说不易,特别是关于密瓷的文化和工艺部分,文章语言朴素,中心明确,结构合理,结尾处言简意赅,其味无穷,但详略不太得当,本文题目是《做密瓷》,在文中应加重篇幅突出主题。
新密播报韩沛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