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密县县城由大隗镇搬迁到今密县老城,古城寨郐城距密县城的方位、里程发生了变化。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密县,汉为县,今县城东南三十五里有古密城,即汉理所。隋大业十二年又移于今理即古法桥堡城(今密县老城)。”密县老城古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县衙监狱自隋代以来历代沿用至年,历时年,堪称世界监狱历史之最。在老城区内还有:法王寺塔.桧阳书院.法海寺.城隍庙.柏松图碑.孔庙.关帝庙.火神庙等。
一大早就来到了密县老城,进入小巷纵横的新密老城,行到老县城十字街正中。
坐落在北侧的密县县衙把北大街全部占据。只见黑色的“密县县衙”4个大字格外显眼。
一副颜真卿手书的“自古贪争有厚殃从来清白无遗漏”对联挂在大门两侧。
一条灰暗的东西长巷,一截不平的南北小街,我们怀有的唯一的一点儿,
对于历史的激动和不安这样轻易地,被挥去。
老城更老了
老城给我的感觉则是:从容。
老人承载的,就是我们的过往,记录着我们从昨天到今天的印迹。
密县老城,应该也有和县衙一样的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老城虽然看不见古老的颜貌。
但还是可以找到老城的感觉,老城的文化。
老城的住户平均年龄很大了,他们的孩子多半都搬到新城区去住了。
他们没走,也许是住惯了,也许是怕麻烦,这里有旧街坊,老主顾,保留的手工作坊,与时俱进和老城无关。
深宅老院,整体结构还是很好的,独门独户,冬暖夏凉。
他们的主人呢?
可能他们去追求新的感觉----高楼大厦
徜徉在狭窄的老街上,随处遇见斑驳屋墙的建筑物,更多的是遇见,那一位位在老城生活的老人,他们或为生计操劳,或在随意休憩,或牵着小孙子徐行……
他们的脸上或是漠然,或是安详,或是开怀……
其实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本书或是一本相册,值得我们细细阅读。
在那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扰人、没有拥挤的车流和人流穿梭的紧张,在这里呈现出……清闲。常言道:”人怕孤,树怕枯。”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怕孤独,“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起居生活,使老人的孤独感更显突出。在这里每天老人自然形成一个老年人聊天交流的场所。话题丰富多彩,古今中外、国家大事、社会新闻、个人爱好、家庭趣事,皆知无不聊、聊无不尽,老友十分投机,心情舒畅。
悠闲自在,老城里的老人,他们守候在这里,感受这今古
走在老城的巷子里有一种晃如隔世的错位感,街道,老店,会馆,寺庙,都一如几十年前。
现在老城的旧房里住着许多外地下煤窑的人家,这位妇女就是来自湖北的,男人下矿,女人在家做饭看孩。
搬到新城去的人,每每要回到老城吃上一口老汁老味。
父子修鞋匠,人非常厚道,手艺十分高。
这个小MM十分大方
看见我在为她照相马上就摆了一个很酷的姿势
这样的加重自行车在城里现在很难见到了
在这一条老街上,有着许多钉鞋的,闲来无事大家聊天,有修鞋的钉一双,逍遥自在,和睦融融。
看我在照相,旁边的人开玩笑对我说:你别看他是个修鞋的,他可发了大财了,旁边的小轿车就是他买的。
我也开玩笑的说,真厉害!我可不中,在密县开了一个煤窑经济危机破产了,改当《小河报》照相的了,混口饭吃。
大家都开怀大笑,我找到出行的快乐了。
老城里的年轻人,也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浪漫。
延续的香火
密县老城的城隍庙看到独独的香火和一个小孩,与老庙形成鲜明对比。
香火在飘燃,生命在延续
现在的县衙的馆长兼讲解,每天他负责升堂
升----堂----,威----武----
县衙始建于隋,历经各代一直使用,其中县衙中的监狱到2003年才停用,被称为司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同的时代关押着同样的人---犯人,但使用的不是一样的法律,让我们现在的人感受不到在这里的故事......
高墙外的阳光小MM怎么知道大墙里的故事
大堂上
没有过去的威严
这里曾经的
位知县大老爷
可知道
今天
老人和孩子在这里守望着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