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密新闻
新密发展
新密美景
新密美食
新密教育
新密政务

走进年的密县县衙,品味新密的戏曲

年1月13日,河南广播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组来到新密市密县县衙景区,为擂响中国年少儿年终总决赛选手短片拍摄取景。

豫剧与新密有着数不尽的渊源,在近年的发展史中,在新密迅速发展不断壮大,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为新密赢得了"豫剧摇篮"、“豫西调圣地”的美名,被称为“老戏窝”。源远流长绵绵不绝。

新密有着悠久的戏曲历史,从保留下来的多种建筑遗存和艺术资料中,可以随时瞥见它惊艳的影迹。在密县打虎亭汉墓中,发现有大型汉代彩绘壁画"宴饮百戏图",图中描绘的“百戏",就是戏曲艺术的前身。从画中可以了解到,早在东汉时期,戏曲就已进入新密人的生活。创建于唐宋、五代时期的白龙庙,至今保存完好,里面有古戏楼、戏洞房等。宋元时期,密县戏曲蔚为大观。在元代建的洪山庙大殿中,盘龙石柱和内檐拱壁上,有为洪山真人绘制的二十八幅戏曲壁画,这是中国戏曲发展鼎盛时期难得的可视资料。明清之际,豫剧在密县逐步形成,并进入繁荣时期。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因伴奏中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声音脆亮而得名。河南一带山区多,剧团每到一处演出,多靠山搭台,用真嗓演唱,起腔和收腔用假声翻高,尾声带“讴”,人们又习惯称为“靠山讴”或“靠山吼”。据传,豫剧真正得以发展,得益于李自成占领中原时,带入的地方戏和本地戏曲“靠山吼”的融合。现有史料证明,豫剧源于明朝中期的社火小曲,后吸收梆子腔、弦索腔的音乐旋律,同时又受同州梆子、蒲州梆子的影响,几经艺人创新,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完成了单曲体、联曲体向板式的变化过渡,创造了具有典型豫西风格的“靠山吼"。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称为“豫西梆子”,以后称为“豫西调",因流传在郑州以西广大地区,活动中心在密县、洛阳一带,又称“西府调”。近年来,新密市在传承和弘扬豫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远近闻名的戏曲之乡。

因为衙门是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地方,而戏曲最大的社会运用就是高台教化,所以在戏曲舞台上有好多和衙门有关的戏,比如《铡美案》、《陈三两》、《卷席筒》、《对绣鞋》、《寻儿记》、《玉堂春》等等都是发生在衙门口的戏。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桑派传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豫剧名家苗文华演唱豫剧《投衙》。

经过为期一天的拍摄,少儿总决赛选手李佳轩,在这座拥有年历史的衙门中,深深感受到包拯的清正廉洁和勤政为民,站在这里更能找到身为“小包公“”的感觉。留住历史记忆,传承历史文化,更多精彩内容下周为您呈现。

责编

王郭豪监制

庞晓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mishizx.com/xmzw/747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