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人间没有天使
所以才有了母亲的存在
长大后我也成了您
在这个母亲节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两代人的教师情缘
想给母亲说的话
自小,我就很羡慕妈妈的学生们。妈妈是小学老师,很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学校的骨干,市里的劳模,各种标兵、三八红旗手,教我的老师们都叫妈妈“谭姐”,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个当老师的妈妈。
在七八十年代,妈妈坚持到三十几岁才生了我这个独生女,出了月子不久,她就回学校去上课了。她会把家长顾不上的学生带回家里照顾,会给他们做不常给我做的菜肴,会很温柔的和学生们谈心谈话,但对我却全然不同。有次我腹痛请假,妈妈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我就蹲在她教室门口哭着等;她为学生辅导功课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而我自己得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家长辅导还是来自于爸爸。
每次诵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我都有格外的感触。妈妈最后因病,不得不提前退休时,学校里第一次出现学生们抱团儿哭,家长们联名申请,希望留住老师的情况,许多年轻老师都把她当偶像,我却只希望她能回家陪陪我和爸爸。
记忆中,妈妈经常和我说“对不起,姑娘”,也鲜少会当面夸我,直到她去世,我在她手机里看到她将有我工作情况的新闻转给亲戚时,言语中的骄傲,才发现,妈妈也是爱我的,只是不同于对她的学生。妈妈,能成为您的女儿是我的骄傲,您教会我为师者的责任重要,使命光荣,我将用心尽意关爱学生,将每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家人,愿我也能成为您的骄傲。希望在远方的您,还能收到这封信!
作者系郑州工商学院王覃秋
一代赤子心两代幼教情
我的母亲是一名退休的幼儿教师。在母亲卧室的角落里,有一个樟木箱子,母亲说这是她出嫁时姥姥送给她的嫁妆,已陪伴着她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面放着她最珍贵的东西,妈妈从不轻易将里面的“宝贝”拿出来示人。有一天,在我好奇心的驱使下,缠着妈妈打开了她的“藏宝箱”,原来,里面放着的竟然是一本又一本已经泛黄了的相册。翻开相册,里面是一张张往日的照片。照片中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在快乐的嬉戏,院子当中小朋友们排着队坐木制的滑滑梯,保育阿姨给小朋友们发水果……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幼儿园的变化和小朋友们成长的故事,妈妈都能随口道来,有的照片还有我儿时幼小的身影出现。其中有一张小朋友们把妈妈围在中间叫“妈妈”的照片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回想起当时我紧紧拉着妈妈的手,“生气”的把其他孩子推开,大声喊叫:“这是我妈妈,不是你们妈妈……”的场景时,我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小时候总是感觉到有很多的小朋友和自己“抢”妈妈,但仔细回想起来,幼儿园的老师和保育阿姨们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我们成长,又何尝不是让自己多了好多位“妈妈”呢?
在母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如今我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并且依旧工作在母亲曾经工作的地方。可喜的是,如今的幼儿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原来幼儿园那小小的院子和砖瓦房,早已被美观而又大方的教学楼所替代,各式各样的玩具更是扮靓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梦幻童年。自从走上幼教岗位后,我才明白和理解了当时妈妈的坚守,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等待着精心的雕琢;又像是初生的蓓蕾,需要园丁的精心呵护。从事幼儿教育,就需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付出我们的真心、真爱和真情,关爱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如今,追寻着母亲的脚步,我也成为了孩子们口中的“妈妈老师”,和同事们一起用关爱和真情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成长的天空,而这一做就是整整三十年。我始终不敢忘记母亲对我的教诲,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坚持用满腔执著的教育情怀,在幼教天地里尽情书写自己快意精彩的无悔人生。
作者系新蔡县县直幼儿园刘睿
母亲节致我的教师母亲
我的妈妈王伟现任职于社旗县太和镇寄宿学校,她和所有乡村女教师一样,因为热爱和责任感而选择教育,因为母性和奉献而选择农村。已坚守农村整整34年,从不满18岁的懵懂小姑娘,到在没有校舍的颠沛流离中撑起整个学校的校长,再到癌症洗礼后涅槃重生的“新人”,在我心中,她用母亲般的大爱和顽强,一个人走成了一支队伍。从蹒跚学步起我就成为她的“小尾巴“,校园在我幼小心灵中是充满”魔力“的地方,妈妈是拥有”魔法棒“的人。上学后我开始悄悄模仿妈妈的言行,默默许愿自己长大后能成为像她一样受学生喜欢、拥有最强”魔法“的教师。
年毕业的我却没有选择成为教师,可能是看到她的辛劳而退缩,可能是对她一直“沉迷“工作忽略我的埋怨。年她确诊癌症,“这病是累的,也是‘倔’的。”熟悉她的人都这么说。条件艰苦、长年累月、殚精竭虑地付出,她终于积劳成疾。我劝她放下工作休养,她不肯,她说还没有做好告别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的准备,正是对工作的钟爱支撑她挺了过来。术后仅休养三周,她就要重返岗位,在她返校的那天,孩子们看见她后一拥而上跑过来抱住她大哭,那一刻我不禁深深动容,终于理解了她对教育事业热爱的原因。她的这份坚持让我对教育工作重燃向往,年我辞去工作考入学校投身教育事业。
适逢母亲节,我想对您说:妈妈,您辛苦啦!三十年前我在您的臂弯里蹒跚学步,今天我将紧跟您的步伐与您并肩向前,做您最坚实的臂膀,愿您健康、快乐!
作者系南阳市二中李果
一家三代的教育故事
我叫陈希,是漯河实验高中的一名教师。我们一家三代手执教鞭,薪火相传,授业解惑,见证了漯河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我的姥姥赵金秀老人,年被选拔到开封艺术师范学校学习幼教专业。三年后着手筹建漯河市第一幼儿园,即今天的市直幼儿园。幼儿园开办初期只有两个班,全园教职工不到十人。虽然当时的办学条件艰苦,但是姥姥当时就大胆提出了“保教合一”的办学思想,年姥姥调到东大街小学任教直到年退休。
我家的第二代老师就是我的妈妈袁大千,是漯河市第五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她当了二十多年班主任,多名学生获得漯河市教育局为奖励全市中考和高考前三名学生而设立的“刘乃成奖学金”。年,妈妈在漯河市首届“最美教师”评选中获得第一名。颁奖当天,组委会特意让同为教师的姥姥和我上台为妈妈颁奖,一家三代教师上台领奖的画面感动了很多人。
到了今天,我接过她们的教鞭继续为教育事业奋斗着。我是全国首批免费师范生,年毕业后任教于漯河实验高中。刚参加工作我就主动要求到农村支教两年,工作中牢记我家教育世家的家风,教学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十佳青年教师”、“优秀教师”。年带领我校梦想合唱团参加河南省建国70周年合唱比赛荣获一等奖的佳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就是我们一家三代教育的传承故事,传承教育初心,我勇担教育使命!
作者系漯河实验高中陈希
春风化雨母爱无言
我的妈妈在18岁的时候便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蓬头稚子之时,我以为妈妈很神奇,逢人就说我想成为她,这个伟大神圣的职业;今日今时,春风化雨,我毅然走上三尺讲台,亦明白了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当我实现梦想,满怀热忱迈进那间教室,我仿佛看到了妈妈的身影,突然间明白了妈妈常常深夜备课的付出是多么得可贵。她在多年的教书生涯中很注重因材施教,启发学生勤思考、善动脑,用欣赏式教育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这同样也成为我今后的教学准则。妈妈把青春和理想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妈妈。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让学习变得快乐无比。直到梦想成真,开始教师生涯,才知道你那不是“超能力”,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才体会到“呕心沥血”的真正含义。
岁月流转使你的颜面沧桑许多,但你依然是我心中最美的妈妈;紧张的教学让你的腰骨有些驼背,但你在我心中依然身影伟大;辛勤耕耘一年四季风雨兼程教书育人,你是我的未来憧憬桃李满天下。
桃李开了一茬又一茬,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日历翻了一页又一页,皱纹深了一辙又一辙。今天是母亲节,我想祝福我的妈妈和所有的教师妈妈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作者系南阳市第十二小学孟冰
母亲母亲
母亲出生于农家,在做过私塾先生外爷的调教和熏陶下,写得一手好字、二十岁出头的母亲,和新中国一起,成长为村办学校的第一任小学教师。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母亲的青丝变成白发,可是,母亲与学校,不离不弃,一直到退休。记忆中母亲学校里的宿舍,条件极其简陋,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瓦房,用桃杆从中间隔开,里面是母亲和我们住宿,外面有一张古老得掉漆的八仙桌,母亲在亮着煤油灯的八仙桌上面备课、批改作业,直至深夜。
年复一年任教的母亲,用她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省吃俭用供我们兄妹上学,母亲还总是接济比我们更穷困家庭的孩子,鼓励他们好好读书,改变命运。印象中的母亲总是穿着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蓝土布上衣,年轻的母亲更像一位朴素的农村大娘。时光荏苒,我和妹妹也先后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退休之年的母亲也转正成为一名公办教师,一家三口都是教师,每天谈论的都是学校和学生的事,其乐融融。
如今,年逾八十的母亲,颤巍巍的从村庄里走过时,教过三代同堂的她的学生,看到母亲,都会恭恭敬敬的问一句:“老师--好!”此时的母亲,洋溢满脸的幸福,并且用依然清脆的声音回应:“都——好——!”
沿着母亲走过的路,母亲的课堂、粉笔、教鞭在时光里清晰着、碰撞着、消融着、沉淀着……
唯愿母亲,健康!长寿!幸福!作者系南阳市教育网络管理中心宋荷良
我和母亲的教师情怀
“小时候以为你很神奇,长大后我便成了你……”这首歌成了我和我母亲的生活写照。母亲生于一九四七年,在新中国上了小学和中学,六六届高中毕业,成了老三届,上考场的前两个月,文革开始了,本想上大学的母亲无奈回村当了一名乡村教师,母亲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穷二白,决心把自己仅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想获得知识孩子们,“我没上成大学,我要教出十个二十个大学生来,为国家做更大贡献”她这种真挚的情怀时常被邻居当做笑柄,就是这样一种信念,母亲一下干到退休。
小时候常常我深夜醒来看到母亲披着上衣埋头在油灯下批改作业,有时还让家人帮她油印卷子最后弄得我们一家人满手都是油墨,几天都洗不掉,村里的孩子常到我家,母亲义务给他们补课,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课不能耽误了”,记得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学校,我跑的急摔了一跤,膝盖破了,母亲因为上课丢下我,医院,她自己医院,那时我腿上已经缝了三针。母亲教书是极其认真的,不仅重视课堂语言而且极其重视板书,说教师的板书就是自己的脸面,书写要严谨合理清晰工整,要让孩子看得清楚写的下来。记得我在上班试讲前,母亲把家里的雪白的墙壁当黑板让我在上面练习,我一边讲一边书写,母亲既当学生又是导师,不断地指导我一步步改进,我写了一面墙又一面墙……现在回想起来家里的墙倒成了我心中最靓丽的风景。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和妹妹也选择了教师职业,弟弟也找了一位做教师的妻子,算是弥补了没上讲台的遗憾,我也嫁了一位教师同行。
母亲的影响是巨大的,海外读博的儿子深受姥姥影响,表示学成归国后也投身教育报效祖国,我的教育世家后继有人,我和母亲深感欣慰。
现在每当我看望母亲时,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的扳着指头一个一个地数着说着她教过的考上大学学生的名字,深情是那么专注和自豪……
愿我的母亲永远幸福健康快乐!
作者系三门峡市第二中学孟冬梅
母亲的话
我们一家四口都是老师。也许是由于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
我的母亲是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在她的教学生涯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动人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和很多一线老师一样,她年复一日地认真上着她的每一节课,她日复一年地爱着她的每一届学生。她除了教她的数学,好像什么都不会,但是,她的学生却在各行各业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每年的大年初一,是她最最期盼的日子,她的学生会从全国各地来到她的身边,他们围着她,搂着她,给她讲他们的生活,听她讲他们的过往。
我就是那样看着人群中的母亲,她神采奕奕,眼中有光。我想,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老师。
她说:“你是老师,要喜欢你的每一个学生,不管他的成绩如何。”是的,我如她一样,深深地爱着来到我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尽管他们有时候会惹我生气,尽管他们的表现总是达不到我的满意。母亲说:“越是学习困难的孩子,越是表现让人不满意的孩子,你越要多费点功夫啊!他们才是你更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在教室里,我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那些特殊的孩子身上,我知道,多给他们一点温暖,他们就不会走远。
年,我被评为首批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母亲非常高兴,她说:“我做了一辈子班主任,没想到班主任还能做到这种高度”。高兴之余,她又不忘嘱咐:“你一定要好好工作,对孩子们再耐心点,要知道,你可是名班主任啊!”说完,她又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就是老师的毛病,总想多唠叨两句,现在时代也不同了,可能我的观念也落伍了,你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做,不用理会我。”
我搂着她笑着说:“您的话啊,我都记在心里呢!每句话都是宝啊!”
她笑了,又拉着我,开始给我讲她和她学生的故事了。
作者系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乔朝霞
老师的妈妈也是老师
我是大学老师,我妈也是。除了他们,我爷爷,我姥爷、我大舅小舅和姨妈,我哥哥和我嫂子……都是老师。我的同事开玩笑,说我家是“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可只有我才知道,一个家里只要有一个老师,这个家就比较很热闹。现在我家有我和我妈两个老师,热闹加倍。老师都有职业病,爱唠叨,爱操心,发现一点小问题就要说个不停,久而久之,其他人就变成了她的学生。现在我家两个老师,唠叨的范围一下子从学术扩展到了生活的每个层面,从牙膏应该怎么挤,到鱼应该怎么做,每一次争执的主要矛盾都来自于老师不服老师管教。
但在我印象里面,我妈很少管我学习。我从上小学的时候,就老听我妈说“啊今天答辩”、“那个学生补考过了么?”、“你要赶紧发论文啊!”电话那头多是学生。每年到了6月和12月,我妈都异常繁忙,6月是本科生毕业,12月是研究生毕业;不对,应该说我妈一直都很忙,忙着上课,忙着改卷子,忙着给学生找工作,忙着给学生讲题。9月10号和过年,家里电话十个有八个是找她的,都是以前的老学生。
翻翻相册,我和我妈的合影真的很少;有时候我妈也会抱怨:看,我以前学生见了我都要跟我拥抱,拉着我问长问短,你只会和我吵架;旁边一个热心路人大妈听见了来了一句:那是因为你把你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学生呀。谢谢大妈,还是有明眼人的。
现在老妈依然能在学术轻松指导我,看我学术不行就不自觉的流露出“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的震惊表情;但是现在缓和一些,因为她发现好多东西她也不会:比如钉钉怎么用、数据怎样一键导出、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