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在的时候,它们已经存在;我们不在的时候,它们仍将继续存在。”
——庆山
这句话来自于安妮宝贝,现在她的笔名改为了庆山。我不知这两个字是否有特殊寓意,但这句话确实写的是山。我高二那年秋天,在一本盗版书上看到它,至今未忘。
这次新密老城之行,在我回想起来要写一个游记的时候,想起了这句话。
以为题记。
因为修路,无法再乘公交车去老城,临时打了车,到新密一高的北门口。
那里是我此行的第一站,有点巧合的是,下车就看到“11”路公交车,之后果然步行到腿抖。
我想起来之前坐过的一次,15年的某天,跟一个姑娘坐车去找东西,折腾个把小时发现东西在她钱包里。那会儿还是夏天,草木清新,不像这会儿,地上落的叶子变得和土地一个颜色。
我告别11路车,沿着马路向记忆里的道路走去,这些年这里发生了许多变化,我必须要接受一部分,比如某条本来在那里的道路突然间变成了一片工地。
突然想起来大概有八年没有再回来过,前些天只是去了次一高。我对这里的路只有着很隐约的印象,靠着昨天网上搜索的地图的印象向前走着。并不想借助手机上的地图来走,甚至会突然想试试迷路的感觉——虽然对我这样方向感比较强的人来说几乎不可能。
然后走到了老城的后街。
这条街的两边,据说以前是县政府的办事机构一条街,当然现在早已面貌大改。
顺着街口向前走去,路两边的人家里随便都能看到树龄几十年的大树,我看得很有些羡慕。以前有句老话叫“十年树人,百年树德”,一棵树的成长茁壮是很见主人家底蕴的。尤其门前有合抱大树的人家,我都觉得该是庭院深深,有睿智老者坐在石桌前打盹听广播。
除了依旧门庭崭新的人家,还间杂有些旧房子,青瓦青砖,院墙早已破败,院子里野草丛生——很像之后要说到的桧阳书院。说到这里忽然想起,见到了许多流浪狗,遇到人也不吠叫,看上去很温顺,但始终跟人保持距离,我尝试着靠近其中的一只,但它只是躲开了,没有呲牙,也没有表示亲近。我看到它们有一些出没在这些被人遗弃的院落里。老旧房子就像另一个世界,野草和断墙残垣阻止着所有试探的目光。我站在路边远远看一眼,接着前行。
在走到以前央行营业部之前,两边的旧房子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用于居住的黑瓦砖墙带院子的清代建筑风格,一种是用于经营活动(营业)的计划经济时代建筑风格。但或许有的被改造过,于是也有混搭的风格。
但终归还是有些平凡。
直到走到这一座建筑前。
看到写有“中央人民银行”六个大字的房子时,我觉得自己站在了一个电影镜头里,随时会有群演从身边冲过去,扮演人民群众去这座房子里领粮票什么的。虽然我并不是很清楚这座房子在当年的角色扮演和职能定位。但历史感扑面而来。
有个人开车停在我的镜头前,像是在打电话,但从打开的车窗里能看到他有些疑惑地看着我,似乎在好奇这座老房子有什么好拍的。路人也是,见到一位妇人拖着购物车向东走,经过我身边后很久,我才发现购物车里坐着个小孩子在一直看着我。还有一位披着黄色围巾的回族妇女,神色平静地走过我的镜头前。
这栋楼大概早已被遗忘掉,住在周围的人也早已习惯它,所以无视它。楼前摆放着两座旧沙发,地上还有不知谁家晾晒的山楂干,前边的空地上有稀稀拉拉开出来的菜地,有些用枣树的荆棘围起来,也不知是豆苗还是什么,在深秋的旭日阳光下探出嫩绿的脑袋。
我站在镂花的铁门前往里边看,空旷而狼藉一片,但四面的已经破旧的窗户,依稀能够感受到当年的宽敞和亮堂,心想在这里当公务员应该挺好的,喝喝茶看看报,听听广播晒晒太阳,这座建筑与旁边同时代建筑的对比,让我依稀察觉到人们对公务员这一行业如此推崇的某种潜在原因。
也没有拍多少张,之后便沿着路接着向前走,看到它旁边锈迹斑斑的大门,同样落了锁,小孩子大概能从门缝中钻过去,我只好站在门缝里看看里边。
荒草丛生,甚至有一片芦苇,但掩映在野草杂树间的残破建筑物似乎在述说着往日的辉煌。我站了一会儿,在路边人异样的目光里离开。
在路口边想起一件比较遥远的往事,高中时单周周日下午,学校会放半天假,大多数时候我都会跟朋友去打球,偶尔会出去上网,也有极少数时候,会独自一人四处溜达,从古县衙东边的小路走进巷子里。老城有着堪比迷宫的巷子布局,后来我对古城有过思考,发现县衙东北边这块算是“贵地”,布局规划,很可能暗含风水的说法,我虽然不懂,但漫步其中,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东西。我想起来站着的路口最近一次来是08年的冬天。
顺路口再往前走,就是桧阳书院。
从未听说过,但走到跟前的时候,确实就觉察出它的不同来,从里边溜达出来后才看到文物保护单位立的碑,后来查资料,知道这栋老房子居然在风雨中矗立了两百多年。我走进去时,门楼已经半塌,院落里野草丛生,地上是不知何时丢进来的垃圾,已经没有了路。
我看到前面像是有个影壁,但愣是走不过去。阳光从树顶投下来,散碎一地。我站在门内,想着这里修复起来其实花费不多,很多东西不必推倒重来,用钢构和玻璃足以复活这座古代的书院,让它成为公共图书馆。只是为什么保护起来后,反而更加荒芜?
不知道它还能捱过几轮春秋。
在这里有一些感想和想法,觉得可以写一下,虽然于事无补,但聊胜于无吧。
原中央人民银行的营业部大楼为两层建筑,窗户开的大,房子也显得极为宽敞。在上大学时,我看到一些就建筑改造成的餐馆时,便想到这房子,还有原人民剧院、原老城电影院,都是这样的红砖旧楼,看上去很硬朗。
但我想能改造的余地很小,也许再过一些年才会有此时机,毕竟涉及经营,不是把房子改造成功了就算大功告成。
这处房子及其周边建筑若能为一人所承包,完全可以“前食后宿”,它有进深,而且在布局上也很协调。
前边的餐馆或许可以打造成为咖啡和餐饮混杂的场所,楼下餐馆,楼上咖啡茶座。后边可以置雅间,或在空地处布置些座席。
一定要保留央行旧楼的外观特色,时代留存的痕迹不多,这都可以成为另一种古董。
而向东百步的桧阳书院我其实很喜欢。
看着它的满院荒芜会想起日本人对奈良的保护,有些事确实不如人多矣。
如果这书院我可以去改造,三进的院子即便显得有些瘦长,我依然觉得想象空间很大。门楼是一定要保留原貌的,倾塌的部分用钢构和玻璃修复,让其能够正常使用。第一进院子里的影壁要突出,两旁的树要有,杂草悉数除去,地上除了两排青砖铺就的人行道,其余地方全用夯实的土地,靠西墙可以种些葫芦扁豆,爬山虎可以种在门楼东侧。院子东边是一排屋子,我的建议是开天窗,让自然光投下来,同时用特殊设计防雨防尘,屋子里书不宜多,墙上可以放字画,也可以摆仙人掌。如有可能,种一棵梨树在房前。
这是很琐碎的东西,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加书院的人气,有了人,才会有书卷气,才会有氛围。我希望这里能够拥有一种沉静气质,门要留的小,进来是一方天地,出去又是一方天地。
我希望三十往上的人常去这样的地方看书,给自己做减法。
以上这一些其实也不是没实现的可能,老城的规划和重建可以说势在必行,那么是作为政绩工程成为利益追逐的牺牲品,还是真正思及子孙后代,想留下一座“不完全为了赚钱,更多为了保护和纪念”的古城,这很重要。
这同样也应该受到所有新密人的关心和关怀,尤其是老城人。
我写这样的文字,其实也是为了铭记那些我认为应该记得的一切。
为了它们消失时,世间仍有光影。
更是为了它们能以另一种形式获得新生。
最后,以老城常见在外边却不多见的横联——花开富贵作结。
下一篇写老城的古县衙和别的,敬请期待。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