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密新闻
新密发展
新密美景
新密美食
新密教育
新密政务

夏朝十七帝一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大禹建立了夏朝,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历时年。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实行世袭制的朝代,自夏禹至夏桀亡国,据史书载,夏禹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启,改变了部落时代的禅让制,创立了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可以说,实行世袭制是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的。夏朝的统治范围很大,但中心统治地区却仅仅在洛阳周围。这个,还要从夏朝象征血缘的姓和象征权力的氏说起。在夏朝,夏统治者在位时期被称为“后”,去世后被称为“帝”。夏朝王族以夏朝君主的氏称为氏,即:以国为氏——夏后氏。夏朝王室被称为夏后氏,简称夏。据史料记载,夏族大禹后裔姒姓的十一支部落与夏后氏的中央王室联系非常密切:他们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在政治上有分封关系,在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因此,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所在的范围,就大致构成了夏王朝的核心领土,即: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实际上,夏朝的统治范围远远比核心领土大得多: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总体看来,夏朝的核心领土是以洛阳为中心,整个区域是以河南为中心。在人类文明程度还不十分发达的远古时期,这个覆盖已经很大了。在这么广袤的领土上,由于自然灾害和连年打仗,夏朝的都城并不能够固定下来。从历史资料里查看,可以得知:在夏朝统治的年间,夏朝一共有17个国王在位,而都城就有17个。平均下来,不到28年,就要迁都一次。这样频繁的迁都,无论对于王室还是百姓,都不是一件好事。劳民伤财不说,还不利于稳固统治。因此,夏朝虽然说统治的时间不算短,并且真正有建树的时期也不多,但大多数国王都能勤政爱民。因此,夏朝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仅次于商朝和东周(存在年)的长寿王朝。1.禹,生卒不详。在位时间:前年—前年,共45年。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夏朝的第一位君王,都城在阳城(登封),国号称为“夏后”。由于大禹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国家政权。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发生在夏朝建立之前。为了治水,大禹“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足迹遍布九州大地,“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大禹采取疏导的方法治水,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不但根治了洪灾,改善了夏朝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得到万民的称颂,各部落首领纷纷归顺。大禹治水的刻苦精神也得到了后世传颂,为后代国君治世奠定了基础。大禹治水后,其威望很高。为了再次征讨长江以南的三苗部落和巩固王权,大禹召集夏和夷的各个部落在涂山大会。当时,大禹的号召力非常大,“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对前来参加会盟的各部落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要求务必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这次大会,使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随后,大禹趁机举行郊祀之礼,为国祈福、为民祈年。为了便于统治,禹还进行了行政区划,把全国区域划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初步改变了舜统治时期的“十二州”的松散城邦状况。为纪念战胜水患,禹用当时天下九州出产的铜铸了九个鼎,雕铸上奇兽异禽来代表九州,九鼎因此成为日后国家政权象征。这次大会,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夏朝建立后,大禹实行了“五音听治”的治国方法,即:把钟、鼓、磬、铎分别挂于厅前,发出告示:教我以道者击鼓,谕我以义者击钟,告我以事者振铎,对我述说困难者击磬,有告状者摇铎。诏命初下,天下贤士闻风而至。“五音听治”不但可以招纳贤士,同时还是一种制度化的民主渠道。禹通过这条渠道可以随时听到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各地百姓看到夏禹的这种民主作风,仰慕夏禹的品德,纷纷前来求见。有的陈说事务,有的指摘过失,有的通报情况,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夏禹对于这些人,无论何时,他都坚持随到随见。史书记载,他为了接待来访的人,常常“一沐三握发”、“一餐三吐脯”。同时,为了更好地体察民情,大禹还时时出访巡察,了解民风,查访贤能之士。大禹这种以民为本、勤于政事、招纳贤才的做法,对夏朝的稳固和后世君王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涂山大会后,大禹开始讨伐三苗。伐苗成功之后,在涂山修建了旨在用于国家祭祀的神殿。因为,祭祀虽然是一种宗教信仰,却是国家精神支柱的象征。禹不仅规定了祭祀的规格、礼仪,而且首次提出了国家集中统一祭祀的雏形。这种令人生畏的宗教祭祀与世王权威慑力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王权国家。此后,禹统一了长江流域,华夏大地出现了少有的社会安定的太平盛世。2.夏启,生卒不详。在位时间:前年—前年,共29年。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位君王,都城阳翟(yángdi)(今禹州)。启开创了王位世袭制,自此,奴隶社会开始,启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在其《天问》中曾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启”。大禹死后,颛顼后裔王位伯益成了继承人。但是,在益和启的时代,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之后,启在河南禹县举行盟会,确立了自己的统治。这,就是夏启的钧台之享。“钧台之享”禅让制王位世袭取代,夏启确立了“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了有扈氏等部落的不满。为了巩固统治,启发动了讨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夏启平定有扈氏叛乱,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启这个时期的口碑还可以,“启禀承天命,赞继大禹之道,顺利地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实在是众望所归,启无疑是历史一个重德修贤的圣明君主。”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启在晚年,沉湎淫乐,经常举办大型露天宴会,在庞大的宫廷乐队伴奏下,乐歌高唱,万人淫舞,酒气盈天。统治集团生活的糜烂和腐化最终导致了诸子为争夺继承权、骨肉相残的动乱。这场动乱是启的第五个儿子武观在西河武装的叛乱,历史上称武观之乱。之后,启命大将彭伯寿前往平叛,武观战败投降。这场权力之争几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统治。武观叛乱开王子争斗历史之先河。不久,启因荒淫过度而病死。可以说,启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开创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之外,在治国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功绩。3.太康,生卒前年—前年。在位:前年—前年,29年。启的儿子,继启位为王。他是夏朝的第三位君王,在位29年,都城斟鄩(zhēnxún)(洛阳)。启生活荒淫,政事不修,朝政松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启在位九年,去世,启的儿子太康帝即位。太康从小跟着启享乐,生活腐败,沉湎声色,不理政事,罔顾民生。他把国都从河南禹县迁到洛阳,行为更是越发的放荡。不但“甘酒嗜音,峻宇雕墙”,还时常到远离国都的地方去打猎,大臣们的劝阻都被他当作耳边风。太康打猎,达到了痴狂的程度。为了更好地猎捕动物,太康发明了骨笛。骨笛,是一种诱惑动物的乐器。骨笛的骨头上凿有两个孔,内腔还安装一根可以推拉的带杆活塞,可以变换音阶,从一头吹起来很容易招引麋鹿等动物。骨笛,是乐器笛子的原形。有一次,太康吹着骨笛,顺着洛水一路南行,越走越远,过了一百多天还没有回来。朝廷群龙无首,大臣惶恐不安,夏朝的国力更是急速下降,夏朝的有识之士都预感要出大事了。这时候,东夷在首领羿(并非尧帝时期的射日的后羿)带领下从东方迁到位于夏朝腹地洛阳南的穷石。羿擅长射箭,得到了那里夏民的拥护,从而夺取了夏朝政权。昏聩的太康打猎尽兴归来,发现家国已易主。羿不让太康回都,各部落首领惧怕羿的实力,不满意太康的荒唐,谁也不来帮助。太康没有了归路,只好叼着笛子向东流落,跑了两百多公里,到了河南东部阳夏筑城住下,最终也死在那里,结束了他些许传奇的一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国”。太康死后葬在了阳夏,也就是现在河南的太康县。太康名义上在位29年,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太康的五个弟弟见兄长不能回都,就陪着母亲来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终没有能等到。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来追念他们的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倾诉目下的凄凉悲哀之情。这首歌就是尚书中著名的五子之歌。歌词的大意是:我们的祖先大禹曾经训导子孙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4.仲康,生卒前年—前年。在位:前年—前年,18年。启之子,太康之弟,夏朝第四任君主,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仲康继位后,不甘心作后羿的傀儡,曾派大司马胤侯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因此忧闷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不争气的太康被赶跑了,羿自立为王。不久,羿觉得还有很多势力在支持大禹的后裔,自己不便立刻接管,于是迫于诸侯压力,他打算让帝位于夏王族后人。但不久迫于诸侯的压力,他只好把帝位让给夏王族的后人。当时姒启的六个儿子都还健在,该让谁来出任新一任夏王呢?老二元康和老三伯康都不学无术,而且头脑愚笨,除了吃喝玩乐,别的什么都不会,根本不堪为王。只有老四仲康身体健壮,而且野心勃勃,一直就觊觎着王位。于是仲康便暗中活动,由几位老臣出面,推举他为新王。有穷国君后羿同意让位,但他的条件是:夏王朝不但要免除有穷国的赋税,而且每年还要向有穷国提供双倍的赋税。仲康是个没有政治远见的庸人,为了坐上帝位,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样,有穷国君羿便让出王位,率领有穷军队携带着在夏都搜刮的大量财物返回穷石。仲康即位以后,立刻派人前往阳夏(今河南太康县)迎请帝太康回国,并声称愿意将王位还给太康。太康认为这是弟弟仲康对他的羞辱,坚决不肯回国。仲康很高兴,因为他内心并不希望太康回来,太康不归正好满足他的心愿,于是便派军队护送太康的妃子和儿女往阳夏与他团聚。仲康名义上在位30年,但实际上仍是由羿专政。仲康曾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便派大司马胤侯征伐羿的党羽羲氏与和氏,试图削弱羿的力量。仲康五年,夏朝国都发生日全食,白日如同黑夜,人们十分恐慌。于是有人上奏仲康,说主管天文的羲氏与主管历法的和氏终日沉湎于酒,玩忽职守,致使酒后误事,废时乱日,使时间造成混乱,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必须依法惩治他们。仲康闻奏大怒,立刻命令胤侯领兵去逮捕他们。胤侯一向对羲氏与和氏看法很好,认为他们都是对工作尽职尽责的人,怎么会突然糊涂起来犯下如此重罪呢,这其间恐怕是另有隐情。但是,天子之命不可违抗,胤侯只好率军前往。等见到羲氏与和氏,胤侯才知道两人并不曾喝酒误事。他们告诉胤侯,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不是人类所能改变的。胤侯便带他们去见帝仲康,让他们解释清楚,但是愚昧的仲康根本不相信科学,反而认为他们是在狡辩,仍然将他们治了罪。仲康七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建设,夏王朝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仲康认为如今已经有能力与有穷国相抗衡,便宣布不再向有穷国纳贡,并且命令有穷国继续向夏王朝交纳税赋。仲康单方撕毁和约的行为激怒有穷国国君,羿再次率领本国军队入侵夏朝领地。有穷军如狼似虎,作战十分骁勇。夏朝军队根本不堪一击,闻风丧胆,节节败退,有穷军队眼看打到了夏都斟鄩附近。仲康终因实力薄弱,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因此忧闷成病,驾崩。5.相,生卒年—前年。在位年限:前年—前年,28年;仲康之子,少康之父,夏朝第五任君主,都城帝丘。寒浞攻打他,相被杀。之后,夏朝开始了四十年的“无王”时期。仲康病死后,儿子相继位。相继位的时候,年龄小,羿带兵进逼,相被羿赶出夏朝都城。相把都城迁到了商丘,于是商丘便成了夏朝的帝都。此时相的势力虽然弱小,但依然有一部分诸侯遵奉相的命令,特别是得到了同姓诸侯斟灌氏、斟鄩氏的支持。相继位后的第八年,羿自恃其武力尚高,既不修民事,也不用其良臣武将,却相信寒浞。寒浞是什么样的人呢?寒浞是黄帝后裔寒氏的后代。寒浞小时候,父母非常骄惯他,任由他胡作非为。别人有好吃的东西他便抢了来吃,别人有好玩的东西他便抢了来玩,打东邻骂西舍是他的家常便饭。别人和他理论,他便仗着体壮力大拳脚相加。到了十几岁时,就搅得四邻不安。所以,族人纷纷遣责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见他闹得实在不像话,不得不批评他几句,谁知他竟把父母捆起来照样出去为非做歹。结果,邻居们只好告到族长那里。族长大怒,下令将寒浞驱逐出境,永远不准再回寒国。当时寒浞只有十三岁。寒浞不能回寒国,就到有穷国,投奔新的前程。当时,有穷国正蒸蒸日上,国君羿见寒浞的伶牙俐齿、满身武艺打动,收其为义子,之后封为大将军。寒浞16岁时,又被后羿封为相国,委以国事。羿掌控天下后,骄傲起来,贪图享乐,贪恋女色,热衷打猎,不理国政。这时,羿遇见了一个来自东夷南方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纯狐。纯狐18岁,刚死了丈夫,但美貌异常。后羿就杀死其子,强娶入宫。纯狐恨羿杀死自己的儿子,为报羿的杀子之仇,就暗中勾引寒浞。仇恨在身的纯狐和野心膨胀的寒浞,慢慢走到一起,并多次私通密谋。有一次,在羿醉酒后,寒浞和纯狐将羿杀死在床上。之后,寒浞篡夺后羿之位。寒浞即位后,残酷地屠杀后羿的有穷氏族人。他吩咐手下人将后羿的尸体剁成肉泥,加入剧毒的药物烹制成肉饼,然后送给后羿的族人吃,吃下的便被毒死,不吃的便让士兵用乱刀砍死。其状惨不忍睹。一部分有穷族人恐遭杀害,纷纷逃往边远地区,留下来的也都隐姓埋名,投靠在其它诸侯门下。从此,中原地区再也找不到有穷族人了。寒浞称王后不敢有丝毫大意,他心里清楚,如今他所占据的只不过是夏朝的半壁江山,夏朝不灭,他的王位就很难坐稳。因此,他实行了富国强兵的措施。一方面,寒浞继续征招青壮年入伍,加强军事力量,时刻做好战争准备。另一方面,寒浞为了争取民心,还对平民实行削富济贫减轻赋税等一系列政策,使人民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国势也逐渐富大起来。之后,寒浞派儿子浇带兵进攻相。相被逼得逃往帝丘。浇又带兵奔袭帝丘,杀进相的住处。相眼见难以脱身,就拔刀自刎而死。相夫人带着身孕,逃了条活命,不久生下相的儿子,这就是夏朝有名的国王少康。遗腹子少康是仲康的孙子,大禹的第五世孙,也是维系夏朝的最后一点血脉。从前年─前年,寒浞篡夺王位,使夏朝中断了40年,历史上称之为这个时期为“无王”时期。6.少康,生卒年—前年。在位年限:前年—前年,21年;相的遗腹子,夏朝第六任君主,都城帝丘。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寒浞的政权,史称“少康复国”。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在位时,励精图治,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兴盛的局面——“少康中兴”。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长大后,在有仍氏充当牧正,手下拥有五百余人的一旅之众,管辖方圆十里的地盘。少康一面畜牧耕织,一面练兵习武,以防寒浞儿子浇的追杀,同时,养精蓄锐,随时准备复兴夏王朝的政权。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有虞氏部落。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他一块名字叫纶的十里方圆肥沃土地和五百兵士,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少康在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积极招募夏的余众,做光复夏王朝的准备,从此有了复兴的基地和部分兵力。少康体察百姓疾苦,与部下一起耕耘、狩猎、习武,深受部下的拥戴。少康在安抚人心的同时,还经常向百姓讲述先祖夏禹的功德,鼓舞士兵和争取人们对其复国的支持。他还把那些流亡在外的夏朝官吏以及被寒浞赶出家园的夏族人召集、收拢在自己麾下,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部落,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少康就这样建立了一支精锐的复国大军。此时,少康着手部署攻灭寒浞的战争,首先派女艾暗地潜入浇内部刺探军情,又派遣儿子季杼率兵攻打戈豕壹,一举俘获贼首戈豕壹,并斩首示众。首战告捷,为诛灭寒浞集团开辟了有利的途径。于是,少康便从根据地纶(今河南虞城县)起兵,发动了对寒浞的大举进攻。夏军沿黄河一路浩浩荡荡,挺进河洛地区,直指夏朝故都斟鄩,攻入浇的巢穴。浇曾顽固抵抗,但为时已晚,最终失败,被少康捉住杀死。接着,少康在老臣靡的协助下,乘胜追击,横扫寒浞残余势力,灭有穷氏,少康称帝,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少康复国。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那么,少康中兴,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兴时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mishizx.com/xmzw/7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