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郑州城市总规方案!
第一部分总则
一、编制目的
略。
二、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河南省省会。
三、人口规模
至年,
市域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82%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万人。
其中,
主城区万人,航空城万人。
四、用地规模
至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5.6平方米。
其中: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89.4平方米;
航空城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6平方米。
第二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镇体系
依托交通干线及沿线城镇,构建“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的城镇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以主城区、航空城和新城区为主体、外围组团为支撑、新市镇为节点、其他小城镇拱卫的层级分明、结构合理、互动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
一主:郑州主城区。
一城:航空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三区:东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和南部新城区。
四组团:登封、巩义、新郑、新密四个外围组团。
二、市域综合交通
巩固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建成面向国际的大型航空枢纽、国际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以航空、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以交通枢纽为节点,构建国际国内通达、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郑州站、郑州东站、郑州南站三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改造,形成郑州铁路枢纽“铁三角”布局,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共同组成市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规划建设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呈现“米字+一环两横六纵”的形态,由15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全长.5千米。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成为国内航空综合枢纽、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至年,机场用地规模.86公顷,形成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万吨/年货物吞吐量的能力。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略。
四、市政基础设施保障策略:略。
第三部分中心城区规划
一、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一主一城、两轴多心”。
(1)一主一城:郑州市主城区、郑州航空城。
(2)两轴
南北向城市发展轴:沿南北向京港澳高速公路、中州大道—机场高速等轴线形成从主城区至航空城的南北向发展轴,作为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主骨架。
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依托郑—汴—洛发展带,沿郑上路—建设路—金水路—郑开大道、中原路—东西大街—郑汴路两条轴线形成中心城区东西向发展轴,作为主城区空间拓展的主骨架。
(3)多中心
以二七广场商业中心、郑东新区CBD、郑州东站交通枢纽中心、郑州航空港交通枢纽中心为核心,构建区域—城市—片区三个层次的城市中心体系。以主要交通干线、基础设施廊道、城市水系和绿化空间为界,中心城区由八个功能片区构成。
二、居住用地布局略。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略。
四、工业用地布局略
五、物流仓储用地布局略
六、绿地系统略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主城区形成“一城、一镇、五街、七区、五轴、七廊、多点”的保护格局。
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划定为商代都城内城城垣遗址所环绕的区域,具体范围为金水路、杜岭街、北顺城街、南顺城街、城南路和城东路所围合区域,历史城区面积约为3.8平方公里。划定书院街历史文化街区、德化街历史文化街区、文庙—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二砂历史文化街区、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城市文脉和历史风貌。重点保护主城区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世界文化遗产,13处(1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城市交通
突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保证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5%以上,居民单程出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中心城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15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主城区包括12条BRT走廊,全长千米。航空城规划9条BRT走廊,全长.1千米。主城区在既有“环形加放射”路网的基础上,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构成功能级配合理的方格网状、开放式城市道路网络布局。航空城规划形成“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快速路系统由“六横四纵半环”组成,城市内部路网骨架的结构性主干路由“九横八纵两半环”组成。加强公共建设项目配套停车场建设,形成“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边停车为补充”的停车场供应体系,实现停车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完善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系统,路权上实行优先保障。加强对助动车的管理。沿城市道路每隔~米结合路口设置人行横道或过街立体通道;双向六车道以上的道路,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
九、市政基础设施:略。
以上就是最新版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文字部分,我们看一下图:
城市组团发展总规。
城区用地总规。
城市交通总规。
城市轨道交通总规。
城市总规绿化部分。
第二部分:郑州东南!东南!还是东南!
在这个总规中有个很显然的事就是极度弱化了白沙绿博的概念,极大强化了航空港区的存在。
我们并不需要弱化绿博白沙来显示航空港区,但事实上在行政级别上,航空港区的级别的确是绿博白沙所不能比及的。在这个规划中,航空港区切切实实做到了和郑州平齐平坐的组团。
我以前说过,郑州发展早已掉头向南,未来郑州的发展方向就是:
东南!东南!还是东南!
不知道你还记得前不久本号的一篇文章《郑州东南飞》不。
以下是文章全文:
郑州地邪
都说郑州地邪,本来就是斜的,能不邪吗?
从京广路中原路要到北环路丰庆路,本来可以一条直线过去,但大多数人会走京沙快速+北三环过去,因为这样快,但这样绕了一个大圈子。没办法,因为这条路是斜的,为什么路要斜着修?没办法,因为京广铁路是斜的。
这一条斜得向狗腿一样的京广铁路从郑州东南向西北而去,把郑州中部很多道路打得斜叭料垮的。
京广铁路为什么要斜着修?
看下图:
一般人看不懂这张图。
我加几个备注
没做这是郑州的地形图。
图中的黑色就是京广铁路的走向。
为什么是这个角度?
看下图:
都知道京广铁路走郑州是为了依靠邙山挡住黄河水,但京广铁路在郑州市区的走向更是精妙。
仔细看上图,黑线就是京广铁路,在京广铁路的东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鸿沟(这好像是个病句),京广铁路以西的海拔高度都在米以上,分别为米,米,米,到了邙山,更是高达米,而越过京广铁路这条鸿沟,下面的海拔高度就变成了89米,91米,94米,其中CBD89米,北龙湖88米,高铁站87米。
注意看图中上方黄色的数字:96米,97米,94米,这是黄河水面的海拔高度。
也就是说京广铁路刚好修建在一个沟壑的西边台上,高于黄河水面数十米之巨,以保铁路永久免于黄河水患。
别嫌郑州地邪,郑州本来就是这么邪。
城市向哪?
城市向哪发展?这是所有地产投资客最关心的问题,毕竟,掌握了这个,就掌握了投资杀手锏。那城市到底向哪发展呢?有没有规律?
答案是:没有。中共中央让它往哪发展它就往哪发展,省委书记让它往哪发展它就往哪发展,市委书记让它往哪发展它就往哪发展。
开个玩笑,哈哈。不管是中央还是各级书记,他们在考虑城市发展方向的时候,也会考虑城市的最优发展方向和最合适的发展方向。
那么城市最优和最合适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它脱离不了四点:
1,地形趋利(自然环境趋利)方向。
这是大多数城市的选择,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不需要迎合其他城市)的发展方向里面占了70%的比例。从北京到西安,从成都再到郑州,这是最基础的发展。
先看北京。北京西北靠山,东南面平原。所以北京的发展注定是向东南的。但是,由于下面我要说到的第二个“城市抱团”的原因,北京是要向天津靠拢的,所以,通州在过去20年主宰了北京的对外发展方向。而北京设立雄安新区的原因也是地利因素,因为北京向南,同样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其实,北京看上雄安的最主要原因是这里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大面积的水域资源。北京的发展方向是典型的“地形趋利”“城市抱团”和“生态资源导向”。
再看西安。西安是南部靠山,东部靠山,那就向西部北部发展了。于是有了西咸新区。西安的发展方向是典型的“地形趋利”和“城市抱团”。
成都和西安类似,也是“地形趋利”和“城市抱团”,一方面向东部的平原发展,规避西部的山脉,一方面向重庆靠拢。
郑州的以前的发展方向可谓是中国最奇葩的模式。首先有“地形趋利”,而另一个理由就特别扯淡了,那就是“济贫模式”,因为很多年前抢了开封的省会地位,郑州心有愧疚,所以借助城市规划补偿一下,于是,使劲向东,使劲向东,使劲向东,使出吃奶的劲向东……
知恩图报,多么善良的城市啊!你感动了吗?
2,强市抱团方向。
这个很常见了。
特别是一线城市周围的三四线城市。比如,开封向西向西,向郑州进军,许昌,向北向北,向郑州进军,新乡更强,直接贴着郑州划出一片。洛阳向南走,因为向西没用了,隔着那么远,还都是丘陵,郑洛一体几乎不可能。
当然,不但是三西线向一线城市靠拢,一线城市之间如果有机会,也不会错过的。看看深圳把香港的后方发展成什么样子了吧。
3,经济带动方向。
上海的经济龙头是外贸,外贸的核心是自贸,自贸在洋山,在海洋,它自然不会向南靠杭州,向北靠南京。再加上上海周边都是平原,也没有地形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会朝哪里发展?当然是东。
郑州向哪?
看一张图:
地形上:郑州北部是黄河,西南是山脉。
周边城市:许昌经济实力二倍于中牟,且目前经济增速全省第一,去过许昌的都知道,许昌的经济基础,人文基础,交通基础太强了,这个增速将会在未来了十年内仍然保持第一。
经济上:郑州这一次被晋升新一线城市的第一个核心理由就是交通,未来郑州的经济发动机一定在航空港区,这里不但有港区,还有高铁南站。
你觉得郑州未来会向哪里发展?一定是向东南而去的。从近期郑州的发展来看,东南地区已是重中之重,周末去了一次南港片区,一座全新的新城已经呈现了。南港对标的是绿博,北港对标的是白沙,滨河国际新城对标的是北龙湖,但是不论是现阶段还是根据现状建设标准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三个对标均已落了下风,这不得不说是郑州整体规划的一个失误。未来,东南三大片区或许会继续紧追北部三大片区,但差距会越来越小,因为东南的潜力是越来越大。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