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此篇文章写于年11月4日
昨天乘车回到了新密超化镇王岗村老家给去世的爷爷、奶奶、爸爸上坟。一路上的景致、楼房变化很大。唯独走进王岗老家后的路还是老样子,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路两边有些发黄的树叶落满尘土,离开大路拐上小路更是茅草丛生,崎岖不平。家里的田地种上了树,地里和坟冢四周荒草落叶,用散落的枯枝略微清理了坟冢四周的落叶和荒草,摆上妈妈叮咛嘱托的供品一斤炸油条、一斤荷叶饼、一斤桃酥和苹果,因为老家祭奠的习俗,都是五个。烧了两捆黄纸和冥币,把家里今年的情况一一跟爷爷奶奶爸爸作了汇报,叩了几个头,完成了祭奠。
因动身较早,时间尚且充足。祭奠完毕折回家中,查找一些手续单据,翻出了这些老照片,保存留念。
第一张,这个美女是现今六旬有余的妈妈,很漂亮吧。听妈妈说这是三十多年前的照片,很珍贵。过去不发达彩色照片都是电影画报上边的,为了“时兴”这是人工涂上的。当时的照相师厉害的很呢
第二张,是爸爸妈妈的合影,这时我已记事应该是82年左右吧,表哥当兵复原回来,学的专业就是照相,回来安排工作,在我们超化镇正儿八经的国营照相馆,还有工作手续呢。现在聊起这些表哥憨憨一笑,照相馆早就倒闭了,工作手续早就找不到了。当时照相流行这种照法儿,把家里值钱的家伙什件一并摆出来。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炫富”吧。哈哈,还别说那时候,老父亲就是相片中的那个帅哥,在我们村那可是有名的“弄家”,走南闯北做生意,邓爷爷十一届三中全会说的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中就有我爸爸。现在虽然家道中落,糊口度日。可在当时,照片中那个收录机我们村里不过一两台。我们家全村第一、第二个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买摩托车……
第三张,这个还是妈妈,美吧。不用PS、不用美图秀秀,没有粉状修饰,天然美女。
第四张,还是妈妈。照片中好像生气了。应该是83或84年来郑州接我。是这样的爸爸天南地北的跑着做生意,在上海结识了个好朋友,趁着暑假把我送上海玩了一个暑假,回来后。满嘴上海普通话,“也,两,塞,思,嗯,乐,切,八,狙,热”地道的上海话,不会说河南话了。俺二姑父听我说话后笑话我说,别放那上海屁了……
第五张,爸爸,妈妈,姐姐和我。还是一起来郑州接我,当时,二七纪念塔旁边四处空荡荡的,哪像现在都是高楼大厦。当时,在郑州住了一晚上,好像是在中原大厦。火车站前边早上还有卖热的洗脸水呢。多少钱洗一次到时忘了。
第六张,这张是俺大姑。当时,俺大姑父是新密高中的老师,大姑家就在高中院里住。旁边有个小院子门口挂个牌子,好像是“中州大学”什么的。那时候,一到放假就缠着俺爸送我来老县城,一高就在“密县县衙”隔壁。老县城可多电子游戏厅,俺君威哥老偷偷带着我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在老县城第一次喝到了“可口可乐”,又苦又甜又汆鼻子。那时候应该是84、85年吧
第七张,这是我跟妈妈,这肯定是85年,俺村第一辆摩托车好像是“啥啥80”,挂档还得在后轮按下个啥,发动后才会走,走的时候老“铃铃铃”的响,俺家买过后没多长时间,村里就又有人买了。
第八张,这是83或84年照的,还是俺表哥法林当兵复原回来时候在俺地头拍的,这马还是生产队的,俺爷爷是队长,在俺老家土窑洞里喂着,这马可听话,我自己都敢骑它溜圈,比现在的骑车宝马强多了,这马能爬田间地头的小路,宝马车不行。
第九张,这是俺姐豆蔻年华十二岁左右吧,也是83年左右,是个游走乡间的国营照相馆照相师拍摄的,印象可深刻,好像是叫“苌庄照相馆”,姐姐手里的塑料花都是照相师拿的道具。
第十张,这个是我85年左右的证件照,比现在流行的韩剧当中的帅哥,不差多少吧。哈哈
第十一张,这张是奶奶和姐姐。这应该是正月十五花灯会,82、83年左右在新县城还是茅岗矿务局,记不清了。反正我没去,人老多奶奶怕我跑丢了。
第十二张,这是83年,从上海做手术回来。小时候后背上多长了一块。爸爸专门跑到设备技术最好的上海给我动手术,果然好,一下子可好了。
第十三张,这是85年左右,信阳鸡公山。当时爸爸的一个朋友在信阳市木工机械厂。他说他们的子弟小学教育质量好,为了让我有好的学习环境五年级下半年,送到朋友那里,这是来年春游的时候,学校组织去鸡公山旅游呢,照片中的小伙伴名字我还记得,中间的叫徐乐、右边的叫王志刚,当时还有几个好朋友有个叫时兴华,女同学也有,有个叫林艳的,有个叫孟昭英的,还有个叫刘洋……现在不知他们都怎么样了。呵呵
第十四张,这张是姐姐,从上海回来。上海的叔叔送我好多玩具,这张照片就是当时上海叔叔送的相机拍摄的,姐姐手中拿的是我最喜欢的塑料驳壳枪。现在这些东西都找不到了。
第十五张,这个是全家福。应该是88、89年左右吧,记得是在我们超化街照相馆拍的。当时俺姐好像都开始上班了,好像是耐火材料公司。爸爸骑摩托带着妈妈、弟弟。我骑自行车带着姐姐,姐姐参加工作后,我俩再也不挣骑爸爸给我俩买的自行车了。爸爸妈妈的本意是我俩合骑,让姐姐带我上学。那时候,姐姐我俩上学在一个学校纪,都有车钥匙,她一早偷偷骑跑,不带我。我偷偷放学骑回来,不管她。为此,姐弟俩经常厮打争抢。姐姐参加工作后不再挣,也不再打了。因为自行车我一个人骑了,另外,姐姐有了工资后,偷偷塞给我零花钱。
第十六张,这是我弟弟,弟弟87年出生,我比弟弟大十多岁。看弟弟年龄这应该是92年左右吧。爸爸忙生意,妈妈忙着家务,我这时已经来郑州上学了。姐姐工作好像调到银行工作了。比较清闲一个礼拜只用上三天班吧好像是,平时姐姐带弟弟多,特别疼弟弟。现在弟弟也已经成家立业,初为人父了。只是工作离家远了些在四川达州,为此,母亲常常牵挂他。不过弟弟当了爹后,变化很大。已经基本能够独立了。呵呵,看到弟弟这张照片我就觉得可笑,齐刘海,还舔嘴唇。小西装上还有领带夹,哈哈哈
第十七张,这应该是93年,前排穿条条的那个是弟弟,这应该是他的同学和老师。
第十八张,这是年左右,这是爸爸的姐妹,左边的是我大姑,右边的是我二姑。我记得这是老家农历会好像是农历四月初八,家里的亲戚都来,当时奶奶还健在都是趁着这个“古会”来看奶奶,难得一次家里人聚的比较齐。开了两大桌,爸爸大厨忙坏了。
第十九张,全家福。这里边少了,我媳妇,我姐姐和姐夫。
这是93年下半年,河南省戏曲学校92戏曲表演就读彩排《白蛇传·断桥》一折。我饰演的是许仙,扮演白娘子的是我的师姐陈会菊,张那么漂亮,一副好嗓子,可惜不唱戏了。
这些照片都是在家又翻出来的,有的已经有三十个年头,有的二十个年头了。现在我已渐进不惑之年,只是感觉时光荏苒,春光飞逝。发完这段博文,感觉心里酸酸的。人这一辈子真的很短暂,须臾间繁花败尽,弹指间已河东河西。只有自己身体健康,家人团聚,亲情之外皆是空物。开开心心健健康康与亲人家人过好每一天。
以此祭奠失去的爷爷、奶奶、爸爸和从不停步的岁月!
作者简介杨鹏辉(年1月出生),男,汉族,新密超化镇王岗村人,中共党员。年毕业于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原河南省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师承谢邦选、刘松旺、宋桂芝、孙玉菊、段巧霞、周长春、陈新杰、杨春明等老师授艺,主工行当文武小生。国家二级演员,郑州市曲剧团小生演员。
年,参加了上海电视台与无锡电视台合儿童拍抗战题材四集电视连续剧《复仇的孩子们》(余自立执导)剧中饰演地主之子高孝怀。
年,参加了河南电视台与漯河市豫剧团联合摄制的戏曲电视连续剧《白发亲娘》,剧中饰演乡长秘书胡运来。
年6月,参加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文广新局主办的郑州市青年演员大赛,以折子戏《凤仪亭·小宴》(剧中饰演吕布)获得青年大赛银等奖。
年7月,参加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省第六届青年演员大赛,再次以折子戏《凤仪亭·小宴》参赛,获得省大赛表演三等奖。
年3月,参加郑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文娱频道"青春大汇演"专场演出并签约河南戏剧演员排行榜。
年1月,加入郑州市戏剧家协会。
年9月,参加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八届河南省"天中杯"红梅奖戏曲大赛,以折子戏《牡丹亭-拾画》获得专业演唱组金奖。
年11月,参加郑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年“出彩郑州”戏曲演员大赛,以折子戏《牡丹亭-拾画》获得特别表演奖。
年12月,参加郑州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举办的年戏曲演员大赛,以折子戏《牡丹亭-叫画》获得一等奖。
年6月,参加河南省文化厅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十大新秀”选拔比赛,以折子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忆十八》获得提名奖。
年9月,加入河南省戏剧家协会。
另在本团的传统剧目《卷席筒1-3集》、《姊妹易嫁》、《姑苏遗恨》、《麻风女》、《狸猫换太子》、《曹操与杨修》等剧目均有各种角色参与创作和演出。
您有什么动人的故事与大家分享?请发送至邮箱:
qq.中科UM-D中科UM-D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