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城记》总第39期年5月1日
河南史前大都邑
——新密新砦的城史城事
前文《城史视角下“最早的新密”》已陈,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新密史上最早的城市为“古城寨”。在古城寨龙山时代城建成后不久,另一座龙山晚期的城市也在新密大地上崛起,这便是位于今刘寨镇新砦村的新砦遗址。如您身边有考古专业出身的省外朋友,他/她可能对“新密”这一地名印象不深,但若您向其提及“新砦”二字,这些考古人一定十分熟悉。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新砦城如此的名气呢?笔者将与您一起漫步于这座新密史上第二座城邑中,观其古史旧事。
一、城址发现及相关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砦遗址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揭露出了城壕、局部可能性城墙、城内大型建筑及相关附属建筑、疑似手工业作坊区、道路、窖穴、灰坑等遗迹,出土有各种材质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不乏高规格的玉器、铜器、含有兽面纹(或曰饕餮纹)、夔龙纹的器物等。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研究表明,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大致可分为龙山时代的王湾三期文化晚期、二里头时代早期的新砦文化、二里头时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等三大阶段。作为城市的新砦建于龙山文化晚期末段,废弃于二里头文化早期。新砦期是该城的繁荣期,存在着以新砦城为中心的聚落群,新砦城可能是当时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中心。
新砦遗址年首次发掘(魏殿臣摄影)
现有考古发现表明,这座都邑平面大致呈不甚规则的方形,存在外壕、中壕、内壕三重城壕。城墙仅见于王湾三期、新砦期两个阶段,被二里头期壕沟打破后,又遭到后世破坏,保存状况不好,仅在城东、北等局地有发现。含城墙面积约70万平方米,含城壕面积逾万平方米,是河南史前城址中规模最大者。王湾三期的城墙建在自然冲沟内,新砦期城墙叠压在其上。对自然冲沟内壁加以修整、再填土夯筑的城墙建造技术在史前六大城址分布区(北方、中原、海岱、巴蜀、江汉、太湖)并不多见,这也是部分学者质疑新砦遗址存在城墙的原因。
新砦遗址城墙发掘现场
专家考察新砦遗址城墙发掘现场
新砦遗址发现后,不少学者注意到遗址第二期文化的特殊性,认为可将其单列出来,作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以区别于第一期的王湾三期文化、第三期的二里头文化,可命名为“新砦期”遗存或者“新砦文化”;另有学者认为将其单列出来另加命名的做法既不必要,也不规范,在相关研究中,他们或将其作为王湾三期文化晚期的最末阶段,或将其作为二里头文化早期的最早阶段。虽然尚存歧见,但单列出来加以命名已逐渐成为主流观点。
与城墙的有无、新砦文化命名是否成立等讨论相若,学界对这座城邑的性质也存在不同见解。视之为夏代早期都城、“夏启之居”“启居黄台”是主流认识,有学者则持怀疑态度,认为将其比附为夏启都城可能还为时过早,还有学者将其视作“少康中兴还旧都”所在地等。事实上,考古学是一门常挖常新的学问,诚如著名考古学家许宏所言,除非有自证性如文字等证据,否则对早期都邑性质研究的结论还只能停留在假说的层次。我们赞成许先生的观点:51%与99%并无质的差别,都只是“可能”,而非“确凿”。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还很难对这座都城的居住者作恰如其分的定性。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当时区域政治实体的核心作用,不影响它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影响它在新时期地方文化宣传中应该而且一定能起到的功效。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开展,部分问题的答案将会逐渐清晰。
新密新砦城址平面示意图
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耕生活图景
与新密地区其他经过考古发掘的遗址相较,新砦城址多学科合作的考古学研究工作最为充分。就生业经济与食物结构的角度看,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与动物骨骼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等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难能可贵的证据。王湾三期晚期到新砦期,该遗址先民经营着以粟、黍种植为主的旱作农业,此外,稻作、大豆种植也在生计中占有一定比例,小麦的发现太少,虽不足以作麦作农业发展水平的考量,但可作为这种外来物种已经进入新密的证据;到二里头时期,以粟、黍、稻、小麦、大豆种植为主要生计的多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已经形成,稳定地嵌入了时人生业结构之中。肉食方面,该城先民以家养动物利用为主,野生动物利用为辅。从王湾三期晚期开始,城内的居住者已经开始了以猪、狗饲养为主,黄牛、绵羊(山羊)为辅的多种作物养殖制度,新砦期、二里头期新砦聚落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模式承前。有学者认为该遗址鹿类动物也存在家养的可能。果如是,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耕生活图景在该都邑已现。这种多元的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制度,对农业社会先民的体质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对城市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地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砦遗址出土器物
三、多种文化因素汇聚的“国际化大都市”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弛教授新近研究表明,早在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早期中国已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时代的全球化有不尽一致的外在形式,就这种青铜时代的全球化而言,主要表现在中、西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在实物、技术、观念、人群的交流和传播等诸多方面。就新砦城自身来看,除了本土的粟、黍、大豆等外,粮食作物还有从西亚传入的小麦、可能从西亚传入的大麦等;除本土早已驯化的猪、狗外,家养动物还有从西亚传入的绵羊等、可能从西亚或南亚传入的黄牛等;除本土陶器、石器传统外,可能从西方传入的青铜技术、经本土改造后也开始在社会中发挥作用。除域外因素外,有证据显示,就器物型态而言,还受到了来自今山东等外地(相对于中原文化区而言)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影响。就已公布材料来看,新密新砦与日照两城镇在城的形态、空间构成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处,虽然各自独立发展、因地制宜为之的可能性最大,但也不能遽然排除二者之间或许存在的渊源。总的来看,作为新密及其周边龙山—二里头时代早期国家阶段的区域性政治实体,作为河南境内史前时期最大的都邑,多种外来文化因素汇聚于此,嵌入到既有的本土因素之中,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为后续的青铜时代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青铜时代全球化、史前食物全球化的视角下,将新砦城谓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当是不为过的。
新砦遗址浅穴式大型建筑
作为考古学中罕见的以新密地区遗址命名的文化,新砦文化及新砦城址理应在本地公共考古与公共史学传播、博物馆教育、中学历史课程素质拓展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席位。作为本市有形文化遗产的代表,这座距今近年的古老城市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期仍可发挥重大作用。
(注:按照传统的认识,广义的龙山时代约距今-年,狭义的龙山时代专指距今/-年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本文取其狭义概念用之,二里头时代约距今-年。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测年对象、方法的进步,新的年代序列普遍较传统认识晚年左右。)
[1]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新密新砦:-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8年。
[2]赵志军:《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1期。
[3]JonesMK,etal.Foodglobalizationinprehistory.WorldArchaeol,(43).
[4]许宏:《关于二里头为早商都邑的假说》,《南方文物》年第3期。
[5]韩建业:《早期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6]钟华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年浮选结果及分析》,《农业考古》年第1期。
[7]赵春青、顾万发主编:《新砦遗址与新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年。等。
[8]刘煜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出土铜器分析》,《南方文物》年第4期。
[9]中美联合考古队:《两城镇:-1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年。
[10]张弛:《龙山-二里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文物》年第6期。等等。
(参考文献说明:笔者所做综述原文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作注。作为白癜风医院武汉哪家好有效的白癜风偏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