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密新闻
新密发展
新密美景
新密美食
新密教育
新密政务

新密史话,特别精彩每个新密人都要了解的

绪论追本溯源话新密

新密位于中原腹地,西枕嵩岳,北望黄河,南界许禹,东接大平原,这里连接东西,汇通南北,是八方辐凑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走进新密,悠久历史扑面而来,令人心驰神往;璀灿文化夺目萦怀,不禁击节赞叹。在这里,中华文明的悠远深长,民族智慧的光彩华章,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仁人志士的义胆忠肠,一幕幕历史活剧上演在溱水洧水河畔、浮戏具茨之间。

新密市原称密县,建县已有多年,县置源自古密国。在上古,密县主要有三个古国,它们是补、密、郐三国。补为三皇之世封国,是伏羲时代所建。(《路史·国名记》)在牛店镇绥水边上有补国遗址,为伏羲后裔所建王城,一直沿用到春秋前期。伏羲也称宓(fú)戏,因而伏羲时代活动的山,叫宓山,后来沿用成“密”(mì)(《名胜志》)。到黄帝时代,黄帝二十五子,除姬姓外,有别姓十四人。(《史记·黄帝本纪》)其中有结姓者,从结又分出一支,来到密地,叫密,建密国。(《路史·疏仡纪·黄帝》)这是密国最早的密人,是黄帝三代孙。在尧、舜、夏、商之时,新密属豫州之域。周朝建立,大封诸侯,封密国为诸侯,治在大隗。此时,密国属于有姓无爵国(《春秋·列国兴废说》)。西周后期,密国后为周宣王所灭,密国之地归郐国。郐国也是在周初封国,为子男小国。郐为祝融之墟,早在帝喾时代(前~前)就居溱洧之间,春秋时(公元前年),为郑武公所灭。上古,密境还有华国,即华阳故城所在(今在新郑市)。郑国东迁以后,“主苤隗而食溱洧”,密境的郐、补、华三国,就都归郑国了。郑国在旧密国基础上建置新密邑,也叫新城。公元前年,郑国被韩国所灭,公元前年,韩被秦所灭。密县属三川郡管辖。

到汉初刘邦定天下,公元前年,设置密县,县城在大隗。密县开始了县建置的历史。

新密建县以后,县治发生了两次大地变化。隋朝大业十二年(公元年),因密切静观故城大隗发生水灾,县城由大隗迁至古法桥堡城,即今老城。

年,由于新密矿务局(现在郑煤集团)采煤需要,县委、县政府搬迁到青屏山下新城。

年,密县撤县建市,称新密市。

其间新密的建置和隶属关系多次变化,三国时,新密曾设曲梁县。唐武德年间,密县曾升为密州,辖零水、洧源二县,不久撤。北宋时,密县西部曾归永安县管辖。金朝入主中原,密县属南京路。明末,李自成攻下密县,派冷英为密县县令,兼管登封。西汉至南北朝,密县属荥阳郡,后来,有时属钧州,有时属许州,有时属郑州,有时属开封府,自清乾隆六年(年)密县属开封府。

年,密县获得解放,当时属郑州专区,年属开封地区,年属郑州市。年复属开封地区,年又划归郑州市到至今。

新密的历史总起来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先秦时期,从上古到春秋战国;

二是封建社会时期,从秦朝始历汉魏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

三是中华民国时期,这是新密人民在仁人志士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风起云涌革命的时期。

四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密人民改天换地,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

新密的历史有这样四个特点:

一是连续性。新密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4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起,从未间断,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在新密找到印证,这使新密成为一个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其连续性的特点全国罕见,有多个中国历史上的断环都在新密找到了补证。如《史记》上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在哪里,史学界一直在寻找,考古发现新密曲梁乡古城寨城址的兴建年代和地望正好与历史记载相符;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关于夏初有一个缺环,通过新密新寨遗址的发掘正好把这个缺环补上,新密新寨遗址在考古学上被命名为“新寨期”;岳村李家沟遗址是中原仅有的从旧石器到新石器过渡时代遗址,距今年至年。这三个遗址其中两个都因其意义重大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河南省社会科院研究员张维华评价说,新密“溱洧文化是中国的一部通史”。

二是独特性。新密的历史文化带有鲜明的新密地域特色,西高东低,三面环山,两水东流,新密历史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从新密这片山水走过时留下来的独特的历史篇章,是人类历史、中国历史在新密的独特反映。新密独具特色的地理位置、山水风物、历史方位,新密市域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都记录其中。伏羲、黄帝在此开创了中华文明,夏启启动了家天下的历程,郑国在此开启了春秋争霸的历史,医学医药、佛教传播、瓷业发展,以及近现代的革命洪流都在这片土地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三是始源性。新密历史在中华历史文明演进中意义重大,新密历史的重心在远古,新密古代史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显赫的地位,因为她长期是中国上古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古都学会专家来新密考察后,对新密历史文化有一个总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新密。”这是对新密作为中华文明起点的中肯评价。历史成为过去,文化呈现眼前。新密的历史在不同的阶段都留下了典型的文化积淀,如羲皇文化、黄帝文化、郑文化、汉文化都是辉煌历史的灿烂结晶,是新密闪亮的人文名片。

四是厚重性。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从距今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以及有文字记录的文化,经由先辈们一代一代传承,积淀下来形成厚重的文化层,形成了新密厚重的区域文化,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当代新密人区域自豪感的基础。成为厚重河南、厚重中原的重要组部分,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延伸着中原历史的生生血脉,典范而生动的文化篇章丰富着的中原文化的博大内涵。

1、溱洧之光中华文明的曙光

中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新密就在中原的腹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溱洧二水就陪伴在黄河的旁边。比起黄河来,溱洧二水没有黄河雄浑壮阔的汪洋,一泻千里的奔放,但是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历程中,溱洧二水以其特有的温润慈祥哺育了我们的先民,萌发了溱洧文明,并较早地迎来了中华文明早期的曙光。

远古时代的新密,气候湿润,水量丰沛,植被茂盛,森林广被。起伏的沟壑阻击了凛烈的寒风,郁郁的树林遮挡了炎炎的烈日,土地虽不平坦,但很肥沃,地域不很宽广,但天然成箕形,好象是三派山脉围护着溱洧的安宁。在一些山壁岗坡上,还有一些或大或小天然而成的石洞可躲风避雨。春天来到时,原野上野花灼灼,处处生机盎然;秋天里,不知名的果实一串串挂在树上,诱人采摘。这真是一块天赐的宝地。

人类还处在浑沌未开的蒙昧时代,新密大地溱洧两岸就已经有了古人的活动,他们趟着潺缓的流水,捕捉河中的鱼虾,他们踏上高高的土岗,了望野兽的踪迹。他们挥舞蹈着棒子、投掷着石块,成群结队地呐喊着追逐着,扩张自己的领地,驱赶和捕猎野兽。他们把采集的野果囤集起来,等到大雪封山的时候再去食用。

他们还会使用火,晚上有火可以照明,打猎用火可吓退猛兽,冬天里可以取暖,用火烧过的食物吃着更香更好吃,还可以增强了人的体质。在考古中发现,古人猎食的动物骨骼化石在出土文物中占了相当比例。

据新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在新密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动物化石点的密集程度十分罕见,共有处,并且主要集中在溱洧河谷地带,有很多遗址呈现连片聚落的存在形态,时代最久远的可追溯到40万年以前。也可说,在旧石器时代,这里的“人烟”已经相当稠密了。

远古时代的人类活动经历了一个从上游到下游,从高岗到河岸,从穴居到屋居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寻觅古人的踪迹,我们也可以遵循这个规律。

在溱水洧水中下游的大隗、刘寨、曲梁,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十分密集,他们的祖先是沿着河谷下来的。在超化镇,洧水河就出现了大片宽阔的河边滩地,越往上游,河谷越狭窄,在超化莪沟村与平陌龙泉村相交的地方,洧水被拘速在一道奇险的狭谷内,弯弯的河道在狭谷里的扭动,呈优美的“S”状,河水汤汤,冲击着岸边坚硬的岩石。但就在这山重水复之地,却隐藏着一个3-5年前的古人类遗址。

洧水河岸边,灵崖山兀然拔地而起,与长长的饮马岭隔河对峙,悬崖峭壁临河而立,天然溶洞星罗棋布,大龙眼洞、小龙眼洞、麻参洞、蝙蝠洞、韩湘子洞,连同叫不出名的洞,共有七十多个,或高或低,或深或浅,绵延近一公里,小的仅可容身,大的可容几十人。这里真是一个理想的隐身之所。想当年,在原始氏族社会里,这里的几十个氏族家庭以洞穴为家,躲风雨避严寒,逃避猛兽侵袭,他们飞崖走壁,上山采摘,下河捉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悄悄地等待着文明的进步。

年,从尉氏到登封朝阳沟要修一条小铁路,铁路穿洞而过,从洞中出土过原始人头盖骨和已经石化的“烈疆人”,由于村民缺乏文物知识,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不翼而飞,不知下落。

但是天爷洞的崖壁是洧河南岸,面河背阳,缺少阳光的温暖,尤其在冬天里,洞穴里的石头和北风一样的冰冷,还有夏季泛滥洪水也让人可怕,人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天爷洞对面的高岗上是莪沟村,这里阳光灿烂,年前,在这个台地的最高处,出现了一座座半地穴式草屋。人们把地面向下挖半人深,在地上点火烧,把地面烧得发硬发红,然后,在中间立个木桩,用树枝把四周搭起来,用厚厚的草覆在圆顶上,一个斜的坡道通向地面,房屋建成了。陶器的制作还比较粗糙,但是下河汲水、生火煮食、存放食物已不成问题;人们已开始种植谷物,他们用石刀、刀斧、石铲作为劳动工具,他们把石刀的刃磨出一个个齿发明出锯齿镰,无论是割草不是割庄稼都快了许多。“人们用石铲、石锄或木锄翻松土地进行播种,待禾苗成长起之后,再进行几次中耕锄草保墒,作物成熟后进行收割,然后将谷物储藏在窖穴。做饭是妇女的事情,将粟用石磨盘和石磨棒加工成小米,在灶塘上用陶鼎把小米蒸好,一家人各自拿着陶钵或陶碗,围坐在小屋内分食香喷喷的小米饭,或许吃饭时,家庭主妇把煮好的兽肉也拿出来一起享用。”(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妇女们用骨针把兽皮联在一起,做成皮衣,把麻纺成线,做成麻制的衣服。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已经在有身份的人中间实行。

年在距溱洧之交东三华里远的新郑裴李岗村,发现了以石磨盘标志的大型史前人类遗址,这一遗址被使命为裴李岗文化。同一时期,新密莪沟也发现了同一类型的遗址,莪沟遗址遂被归入裴李岗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的第一个阶段,有较成熟农业文明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在新密,已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有14处。而全国裴李岗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嵩山以东新密、新郑一带。

旧石器时代遗址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很多,旧石器时代到新石时代,人类怎样度过那个漫长的岁月?尤其中原文明是如何在年到万年之间进行演进?这个人类历史的关节点在哪里?

溱水是洧水的姊妹河,发源于白寨镇鸡络坞,流经岳村、曲梁,在交流寨与洧水汇合。在上游李家沟村,溱水岸边台地上,发现了一个原始社会遗址,距今-年,正好填补了这个历史的空白。在这里出现了石头围成的石垣、磨制的细石器、石磨盘、还有陶器。从李家沟,我们看到,人类终于从以往漫长的流动流浪状态,进入到择地而居的栖居状态,人类从此有“家”可回;从以往漫长的穴居野处状态,进入到垒石为垣、兽皮为屋的状态,人类从此有了“屋”可住;从以往漫长的捕猎野兽、采摘野果吃野食状态,进入到用磨盘加工植物性食物的状态,人类从此有“饭”可吃;从以往长期使用粗石器状态,进入磨制细石器和冶土为陶的阶段,制造并使用陶器的状态,人类从此有了陶器家具可用。而细石器和陶器的制作使人类的制造能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制造能力进而成为人的本质能力。李家沟的发现把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天然焊接,完成了人类的惊险一跳。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但磨几个石头却经历了几十万年,几万年的等待,其间经历了多少的艰辛,多少磨难,在人类文明曙光到来的时候,人类告别了人兽混居蒙昧未开的时代,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人,人类又有多少欢欣,多少喜悦。

2、羲皇之乡,伏羲女娲开天地

幼年期的人类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就在人类在万年前的门槛上等待文明的进步时,一场大洪水使人类遭到毁灭性打击。这场洪水为全世界各民族都留下了恐怖的记忆,也留下了战天斗地的英雄神话。

裴李岗文化时期与我国上古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时代相对应。在新密,在浮戏中为中心,散布着大量的伏羲女娲遗迹传说,洪灾逃生、女娲补天、兄妹结婚、繁衍人类、养蚕织布等,与这些传说有关的地名10多处。在新密民间存在广泛的伏羲女娲信仰,浮戏山、开旸山、浮山、灵崖山、青石河等地祖始庙、人祖庙、伏羲女娲祠12处。年,新密被命名为“中国羲皇文化之乡”。

伏羲女娲传说是裴李岗文化时代古人生活的模糊记忆。在人类进入文字时代之前,神话传说就是人类幼年时代的记忆方式,我们透过这些扑塑迷离的神话故事,可以感知隐藏在远古的创世英雄。

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华族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华胥氏,有一天她到雷泽去游玩,踩到一个巨人的脚印,感而受孕,十二年生下伏羲,她还生有一个女孩,叫女娲。她带着孩子们以及族众从黄土高原沿渭河、黄河向东迁徙。这时遇到一场旱见的天灾。

“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覆盖万物,地不能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华的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害虫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淮南子·览冥篇》)女娲是当时补天救世的英雄。

相传,伏羲女娲曾养一只老虎,一天,老虎对伏羲说,“将来要天塌地陷,你们看我眼睛发红光时,就藏到我的肚子里。”伏羲女娲按仙虎指点,在洪水中真的幸免于难。他们逃到了浮戏山上。浮戏山也叫“戏童山”,记录着伏羲的童年时代。洪水退去以后,人类已经灭绝。兄妹二人为了不使人类灭绝,就讨论结婚的事,而又感到羞耻,无奈,求问天意。在两个山头各燃一堆柴草,如果两股烟缠在一起,就结婚。结果,烟果然缠在一起了。女娲不同意,只好再测天意。他们在两个山头上,各推一个石磨盘,石磨盘若拼到了一起,就结婚。结果,两块磨盘果然拼到一起了。她们就此结为夫妻。

而石磨盘就是裴李岗时代最具标志性的工具。

伏羲女娲开创了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文明时代。

人类历史上多次遭到大洪水袭击。在年前,新三叠纪寒冷期结束,地球气温迅速变暖,发生了融冰水冲击,海平面在一年之内上升了28米之多,再次造成大洪水。1万年前,当时从郑州的邙山以东,除山东丘陵地外,是一片汪洋。新密浮戏山周围是唯一出露地表的一块土地。浮戏山山顶平衍,植物繁多,杂果处处皆是。山上有亢木,又叫丹木,相传为伏羲当年所食用。晋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说:“丹木在何许?乃在峚(mì,通“密”)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白玉似李液,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食,见重我羲皇”。

新密李家沟遗址正好距今-年。从大洪水始,到裴李岗文化止。而中原,从旧石器到新石器过渡时代的遗址发现仅此一例。毫无疑问,李家沟人是大洪水时代唯一幸存的遗民,是伏羲女娲的先祖。

裴李岗文代时代有多年,在这多年里,以伏羲为名号的氏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些贡献都记在了伟大祖先伏羲的名下。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有十大功绩,它们是:结网罟、养牺牲、正姓氏、制嫁娶、作甲历、造干戈、兴礼乐、以龙纪宫。教民作网渔猎、驯养野兽,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正姓氏、制嫁娶,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画八卦、刻书契,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尤其八卦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文明的发展,使诸夷归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伏羲又分九州设官而治之。

在裴李岗文化时代,成熟的农业文明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人口日渐繁盛。在嵩山以东溱洧流域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都出现了同一类型的文化。此时,浮戏山下出现了一个政治中心。

在牛店镇绥水河边,有一古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史称补国城。城高四五丈,周长近千米,在这黄土夯筑的城墙上,陶器碎片随处可见,多生活用具,少产生工具,一些贵族饰品也不时会从夯土中出现。补无疑是当时的王城。从出土的器物看,这是一个从裴李岗文化延续到仰韶文化中期兴盛的古城,在年到年间,在谁能在这里筑起这么一座大城?

在离补城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不修于何年的娘娘庙,内祀伏羲女娲,伏羲头有两角,胸怀八卦,足踏神龟,手握大蛇;那女娲,衣袂飘飘,一手托钵炼石,一手持石补天,一幅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补城是谁的城?有的说,当然是女娲城,她是补天的英雄。有的说,古代“补(補)”、“伏”同音,补城就是伏羲之城。《路史·国名纪》载,“补,三皇之世封国。炎帝伐补遂。”在炎帝之前就已长期存在的补国成了炎帝崛起之后的重要威胁,竟还引起了中国上古史中的第一场战争,可见补国在当时声威之大。补国被炎帝征讨之后,伏羲时代正式结束,中原进入炎黄时代。

3、黄帝建都一统天下定中原

轩辕丘是黄帝的都城,它历来为史学界所







































太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mishizx.com/xmzw/1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