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节日。当天上午新密市在溱水路溱园小广场组织了一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
今天参加展示展演的项目主要有:国家级非遗项目“超化吹歌”;河南省级非遗项目“担经挑”;郑州市级非遗项目“糖画艺术”;新密市级非遗项目“新密平陌套色烙画”、“新密剪纸艺术”、“新密豫剧艺术”等。
“超化吹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我国十分古老的一种吹奏乐表现形式,它最早是由汉代的鼓吹曲、吹打乐发展而来。在北朝至唐宋的数百年间,以鼓吹乐的形式,以独特的管子吹奏乐,流传了下来,通过寺庙,而流传于民间,其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我市“超化吹歌”的主奏乐器是管子,古时称“管”,它保留了中国古代吹奏乐的基本要素,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是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一朵音乐史上的奇葩,是中原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古代宫廷音乐“鼓吹曲”的遗存。“超化吹歌”的曲目、曲牌较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古曲(宫庭音乐)、民歌(民间小调)、寺庙祭祀音乐(庄重曲)三种。“超化吹歌”的魅力还在于它是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箫,再加上打击乐韵鼓、大铙、手钗、锣、云锣、钹、碰铃、木鱼等。“超化吹歌”的管子又很特殊,和古书记载及流传的木制、竹制明显不同,由青黄铜精铸而成,开八孔(前七后一),上粗下细的倒喇叭型,(竹木制的管子上细下粗或相同)。顶部哨片用多年生乡间芦苇手工制作而成。芦苇以尖山乡钟沟村教练坑所产的最好。现在吹奏用的二根管子经文物部门鉴定距今已多年,它的发音宏亮,悦耳动听。
“新密豫剧艺术”,新密市曾被人们誉为“豫剧之乡”,县志的记载、打虎亭汉墓的壁画都一一验证了。豫剧的名演员,几乎半数以上都与我们新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热爱戏曲的人数众多。它也是我们新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家喻户晓,对我们河南人来说,特别是新密人更不陌生,常常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豫剧之乡的美名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就连小朋友也是我们的佼佼者。
“担经挑”,是传统祭祀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也叫“挑花篮”,又名“经担舞”,它集祭祖、娱神、求子为一体的远古遗风原始巫舞的演变,也是庙会上一种奇特的舞蹈祭祀形式,是新密地区民间宗教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为研究新密地区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民俗学研究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担经挑”既是宗教舞蹈,又吸收了民间舞蹈的动作。其表演形式灵活、内容健康、句式别拘一格,是各种舞蹈艺术的大展示。
在“糖画艺术”、“新密剪纸艺术”展示现场,记者不但看到了她们的作品,还亲眼目睹了她们的技艺展示,那高超熟练的艺术、巧手制作成的精品,活灵活现、楚楚动人、令人赞叹。
当天的活动在团结、和谐、欢乐的热闹气氛中进行,城乡数千位观众在现场分享了这顿丰盛的文化大歺。
来源:梁冠山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