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这个就要追溯至年,当年10月26日,经省政府批准,郑尧高速原新密东(曲梁)站,即日起改名为“轩辕丘站”。
据新密市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新密是黄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定国,开创了华夏一统基业,缔造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新密境内黄帝遗迹众多,轩辕黄帝宫、古城寨等古迹达80余处,其中位于新密曲梁的古城寨遗址被评为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已被专家考证为黄帝古都轩辕丘。
把郑尧高速新密东站改名为轩辕丘站,是对黄帝文化的有益传承,将对宣传新密乃至河南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密人,你知道为什么郑尧高速曲梁出口叫‘轩辕丘’站吗?新密人都知道密县境内有溱水和洧水两条大河,几乎涵盖了新密全境。市区也有以两条河命名的街道。两条河在曲梁乡交流寨汇合,向下东南而进入新郑境内,又汇黄水河,到扶沟入贾鲁河,到周口入颍河至淮河,所以新密除却尖山乡少部分地区属于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境都属于淮河流域。双洎河就是在溱水合流进入洧水前和汇合后的统一称呼。现代人称中国各民族为华夏子孙,中华民族。‘华’-服装之美,‘夏’--礼仪之大。华夏是中国古代的统称。中原的华夏,是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合称五方之民。华夏文明实际上指的是‘中原文明’,发祥地在郑州洛阳之间,包含了溱洧、河济、伊洛、汝颖古代几条重要河流所形成的处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文化区域,溱洧流域是这种腹心中的腹心。新密境内有轩辕丘有熊氏之墟,是黄帝故里,有30多处有关黄帝遗迹。有祝融氏之墟,祝融后裔封国‘郐国故城‘’。有郑国故城和郑陵墓葬群。有裴李岗遗址(有峨沟北岗等十处),仰韶文化遗址(程庄新寨等十多处),龙山文化遗址(新寨为河南龙山到二里岗文化两个时期有典型叠压关系的唯一遗址)三者之间完整演变的系统文化链接在一起,境内有大隗山、大鸿山、具茨山、崆峒山。新郑在古代同为郐国,有郑韩故城,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命名地,有风后岭,有潩水河,黄帝长于潩水。新密登封新郑三地,其上古的资料占据了上古史的大部分,又处于中原华夏的腹心,是华夏之源。轩辕丘、故郑城(郑桓公是西周周宣王的弟弟,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地境,后来以司徒权势借郐国之地,携贵族、商人、百姓迁到古轩辕丘地方,建立郑国,时有西郑和新郑,后来又由郑武公灭虢、郐--就是荥阳和新密,又历郑庄公,成就春秋小霸,郑国在轩辕丘建国有年之久,到了郑文公时期,才由于受到南北夹击侵扰,被迫将都城于公元前年东迁到溱洧下游现在的郑韩故城。郑城在现在的郑韩故城到公元前被韩国所灭,所以现在的郑韩故城为郑都年,为韩都年。韩后来又迁到现在的禹州--阳翟)轩辕丘、故郑城就在现在新密交流寨村东,新郑邓湾村北,南达新郑戴湾村裴李岗这一方圆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和郐城相望不足三里。所以郑尧高速曲梁出口才会更名为轩辕丘站,原来黄帝出生不在现在新郑市区的黄帝故里处,而在新密、新郑地界交接处,即溱洧交流之处。下面的图片就是北来溱水和西来洧水在新密交流寨村交汇,然后东南流。郐国城遗址在交流寨被北三里许,溱水响水潭西岸,中的国风二十一篇四篇都出于此地乡野民口了。
轩辕丘古城寨
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迄今仍较好地保存着南、北、东三面城垣和南北相对的两个城门缺口。北垣长米,南垣长米,东垣长米,西垣被溱水冲毁,复原长度为米;存高约7-16米,墙基宽约42-米。南城门缺口因西侧城墙被起土破坏,宽18.7米,北城门缺口宽10.7米,城址面积17.65万平方米。城外南、北、东三面有壕沟环绕,壕沟宽34-90米,深约4.5米多。城西是溱水,水宽而沟深,成为自然屏障。城内发掘面积近千平方米,发现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殷墟文化和战国时期的灰坑座、陶窑4座、水井8眼,房址4座,墓葬5座。
一号房址(F1)位于城内中部略偏东北处,坐西朝东,南、北、东三面有回廊,为夯筑高台建筑,方向度,南北长米,东西宽13米,面积.2平方米。
四号房址(F4)位于一号房址以北7.4米处,是一座廊庑式建筑,由三道墙基槽、门道、门卫房和众多的柱洞组成。房址方向度,现已发现长60余米,基宽4米,三道墙基槽南北并列,每道宽30-50厘米不等。
根据城垣和遗迹的地层关系及出土文物判断,古城寨城址为一座龙山文化晚期城址。从其年代和地望来看,均与古史传说中的祝融时期相近或大体一致。今本《竹书纪年》载:“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祝融之虚也。”杜预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此“郑”系指今河南新郑、新密一带而言。清嘉庆七年()黑峪沟白衣观《创建火神庙碑记》云:“密本古郐地,高辛氏之火正祝融旧墟也。”清道光九年()原密县老城南关《重修火神庙碑记》谓:“密,故祝融墟也。”由此看来,古城寨城址似与祝融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城内宫殿建筑遗迹的规模来看,其规格甚高,很有可能就是祝融都邑之所在。
古城寨龙山时代城址建于溱水东岸的河旁台地上,为东西长方形,现存三面城墙和南北相对两座城门缺口。城址规模宏大,墙高沟深,气势雄伟,城址面积平方米,最高处达十六米,最宽处达四十余米。周围环绕护城河南河,宽34至90米不等。在古城寨城址的东南部,还发现了大面积的龙山时代夯筑建筑群,此处原为低洼地带,筑城时为扩大面积,不惜调用大批人力物力、垫土夯墙基,最深处达10米,墙基宽度多在60米至米之间,再加大地面之上的高大城墙,其工程之大,在中国早期筑城史上极为罕见,其中已清出一座大型宫殿基址和大型廊庑式建筑,且与城墙的方向一致,为南北长方形,长28.4米、宽13米,面阔7间,南、北、东三面有回廊。据介绍,这座古城址是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宫殿式建筑,同时也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也是全中国城墙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专家认为该城的建造是事先经过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的,不仅反映出当时城建规划、夯筑技术和土木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使用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龙山时期的晚期遗存是探讨夏文化的重要对象,河南古城寨城址的发现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增添了重要资料。
来源于网络新密市档案局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