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马扬鞭,笃定前行。
新密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双创践行、党建脱贫等全方位发力;从超过个专利技术的企业、万人次的游客、森林覆盖率超过90%的伏羲山、个实现“小班化”管理的村民组党小组等各领域受益收效。
近日来,河南日报连续四次在显著位置报道新密发展“群像”,“组合”成为鼓舞人心的《新密发展四部曲》!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如何将其与基层党建“互融互进”?
新密思考与践行,探索出一条“融入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路子。
年年底,新密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贫困村28个。通过努力,目前贫困村全部脱贫、贫困人口减至户人。
与此同时,新密的党员队伍、尤其是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与提升,用群众的话说:“脱贫攻坚的队伍来了,俺们和党更亲了!”
一位脱贫户的致富之路
6月24日,阴亭又迎来一批上门买蜂蜜的人。“两三年前我还穷的叮当响,现在一年光是养蜂卖蜜就能收入两万多,这多亏村上来了扶贫的‘第一书记’。”
阴亭所在的村是省定贫困村尖山楼院村,他所说的驻村“第一书记”叫王晓磊。
送钱送物不如建强一个支部。年,王晓磊来到楼院头件事,是把83家贫困户与村“两委”干部和党员“栓”在一起,结成“对子”,通过建村规民约、村干部轮岗值班、党员积分制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党课教育、主题党日、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迅速“释放”党支部的巨大“能量”。
很快,“密食农品”“伏羲蜜源”“密二花生态鸡”等楼院村的“知名”商标出炉;打井、修路、种果树、养柴鸡、开酒吧、建民宿一系列致富举措见效。
年年底楼院村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脱贫摘帽。自与王晓磊结成“对子”,“伏羲蜜源”叫响,阴亭不仅脱贫还成了“网红”。
管好用好“第一书记”,强力助推脱贫攻坚,近年新密全市“第一书记”共带动帮扶发展特色项目多个,协调各类扶贫资金5多万元,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期,培训群众40多万人次,形成了“大帮扶、大联创”的格局。
一个穷山沟的华丽变身
深入伏羲山,从山脚到山顶,看由贫到富之变。
眼下,世界杯如潮的激情正在位于新密西北的伏羲古镇澎湃四射。在大山的环绕下,密林丛生间,这里每晚聚集的车辆绕山成“龙”、人气更是爆棚!而伏羲古镇的“前身”,正是尖山风景区的扶贫项目之一。
国公岭村是海拔1米尖山上最“顶端”的村子之一,以前因为穷大批村民下山,而今“返山”热潮此起彼伏。“咋能不回呢?风景区名气大了,回来才一年,农家乐我就赚了好几万。”村民张国新说。
“脱贫攻坚战场在哪里?产业发展就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尖山风景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刘红建说,他们在村民组中建立党小组,最大限度激发党员活力,最大范围联系与关心群众。
新密扶贫办主任陈海峰介绍,通过修路、绿化、建坝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尖山风景区撬动社会资金26亿元投资旅游开发,年游客量突破万人次,同时规划建设包括伏羲古镇在内的3个新型农村社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至年的元,并在年实现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据悉,通过推广“在村民组中建立党小组”做法,推进“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新密个村民组建立了党小组,实现农村党员管理“小班化”,党小组在群众家门口帮助贫困户出主意、想出路,成为扶贫的中坚力量。
一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抓基层就是打基础。党建与脱贫攻坚既需相互融合,又能相互促进。这个“双向”闭环思维在新密的探索与实践中,抓得早、抓得实:
——年与脱贫攻坚同步,新密组织“万名党员进党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加强党建知识、扶贫政策、养殖技术、农村电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目前全市3万多名农村党员全部轮训。
——制定党建“双十条”,即健康支部十条标准、农村党员管理十条红线,创新实施“七大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顶梁柱”和“排头兵”作用。
——建立阵地与平台,以“三室七有一中心”为载体,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全市个村,整修活动场所10万余平方米,改扩建活动场所多平方米,村干部集中办公、坐班服务、确保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
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融互进”,归根结底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新体现。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新密脱贫攻坚效果显著,余户、超过1.6万人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6月中旬记者走访多家脱贫农户,他们纷纷说:“自家的荷包鼓了,百姓与党的鱼水情更深了!”(河南日报)
更多精彩
◆●这女老板真美,实在太美了,忍不住发你看看
◆●社保交满15年,最后到底能领多少钱?终于给算出来了
◆●今天,整个朋友圈都在看这个跳河的母亲
◆●哪家摆的“升学宴”?太不要脸了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