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村,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祠堂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年),先后经过多次重建,总的占地面积有平方米。祠堂由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整个祠堂保存完整。现在祠堂内还有残存有残缺的石碑12块,以前有多块,多数都已经损毁了。
春秋初期,郑国从陕西华县东迁到了新密的溱洧之间,在这里建立了古郑国,新密由此而成为了中华郑姓的发源地。
郑姓,发源于姬姓,后来以国号为姓氏。最早的国君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他建立了郑国,遥尊郑桓公为先祖。公元前年,郑国被韩国所灭,为了纪念故国,郑国人陆续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了“郑姓”,从此之后,就诞生了郑姓。现在的郑氏祠堂,还供奉着“郑氏三公”塑像: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
A、郑桓公:
姬姓,名友,是伯爵爵位,也被成为郑伯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也是周宣王的异母弟弟,郑国的第一人国君,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公元前年,犬戎攻陷了镐京,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遇害,谥号郑桓公,墓地在陕西华县。
B、郑武公:
姬姓,名掘突,是郑桓公之子,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二任国君,郑氏的第二代始祖,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郑武公使得郑国进一步的图强。死后墓地在新郑市杜家村的北边,目的被当地人叫做:“蜈蚣冢”。
C、郑庄公:
名寤生,是古郑国的第三任国君,郑氏的第三代始祖。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郑庄公是“春秋初霸”,他在位43年,使得郑国的国力达到顶峰,郑庄公的墓地,在新密市曲梁镇大樊庄王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