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岚靠着一道虾尾一年卖出几个亿,可谓是河南餐饮界的神话。新密明明不产虾,“炒虾尾”却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招牌菜和网红菜,令人费解。新密虾尾已经“炒”了20年据当地人讲,炒虾尾这道菜是新密人的骄傲,央视曾经专门来拍摄报道过。如今,不仅是新密当地人,就连外来的游客都会特意赶到新密,就为了吃一次新密的炒虾尾,尤其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夜市经常会出现排队吃虾尾的情况。由于一些夜市距离高速口不远,还会出现高速口堵车大排长龙的场景。食客们远道赶来,只为品尝正宗地道的新密炒虾尾。当一盘爆炒虾尾端上桌的时候,吃货们看着那红亮的外壳,浓醇的汤汁,细嫩饱满的虾肉,真是欲罢不能。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密炒虾尾有多种口味,其中蒜蓉和香辣的最受欢迎,尤其是香辣味的,入口后麻辣味和虾尾的鲜香相融合,让人越吃越上瘾。如果三两好友相约,露天而坐,边吃虾尾边聊天,更是惬意。“我们做炒虾尾是从年开始的,那时候的夜市上卖的都是带头的整个小龙虾,一大盘最多也就20多个,如果人多了还没尝出味就吃光了。”在新密最先推出炒虾尾的郑喜旺告诉记者,小龙虾是大头小身子,但头却没什么可吃的东西,顾客们买了一大盘虾,除去头和壳,吃到的虾肉却很少,有点华而不实。他们当初也是试着把小龙虾的头去掉后进行爆炒,这样更入味,但消耗掉的虾要比整个卖多上好几倍,大大增加了成本,所以价位也要相对定高一些,本以为贵了会没人吃,不料刚一推出来就受到了顾客的喜爱,销量很快盖过了小龙虾的风头。后来,店里再进小龙虾的时候,就让供货方直接送虾尾,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进货数量,还降低了运输成本。20年中,虾尾的价格涨了10倍“年刚卖炒虾尾的时候,进一箱虾尾只需要60元,每箱10斤重,除去包装箱外,一斤合6块多点儿。”郑喜旺说,由于吃炒虾尾的食客越来越多,这道菜很快在新密夜市“普及”,导致虾尾的销量剧增,进价也越来越贵。目前,虾尾的进价已经涨到了每斤60元左右,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炒虾尾比炒整个的龙虾更入味,也更实惠,顾客们细算下来,吃虾尾还是比吃整个小龙虾划算。“夜小红炒虾尾总店郭小红说,他们店也是首批推出炒虾尾的,当初为了迎合食客的不同口味,厨师进行了不断改良,最终形成了该店独有的风味,吸引了大批的顾客前来品尝购买,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商家加盟。遭疫情重创后,新密夜市快速“自愈”“疫情这三年,我们夜市进入了最低谷,因不让堂食,无法正常开门营业,只能靠外卖勉强维持。”提起疫情对夜市的影响,在新密美食广场经营夜市的路星源深有感触。“疫情发生前,我们店一天的营业额在元左右,疫情发生后,除了闭店外,不让堂食只做外卖每天的营业额元左右,这三年的收入还抵不上过去一年的收入。”路星源说,疫情期间,店里的员工大部分放假回家了,可店里仍然要给员工发工资。去年小店经营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没钱给员工发工资,他父亲就去银行贷了几万块钱发给员工。后来疫情过去,14名员工全部返岗,使小店经营很快走上正轨。“疫情不仅限制了外地顾客到新密吃夜市烧烤,本地人也只能靠点外卖来解馋,这使我们的夜市经营受到了极大重创。”夜小红炒虾尾总店老板郭小红说,疫情期间,该店的外卖经营效果不太好,有时候一天的营业额不到元。疫情过后,现在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数万元,根本没法比。“三年疫情,让新密美食城生意经营走入困境,商户们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一些门店关门倒闭。疫情过后,夜经济重新回归,让我们也重新恢复了信心。”商户路书奇认为,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增加门店收入,让夜市恢复以往的热闹。作为新密市餐饮协会的会长,郑喜旺认为疫情尽管对新密的夜市行业冲击较大,却无法阻止夜市发展的脚步。疫情结束后,商户们迅速重整旗鼓,开门迎客。与此同时,有大量的新品牌加入到新密的夜市餐饮赛道,消费者对夜市的服务和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经营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不忘初心,用心做好菜品,服务好每一桌顾客,才能赢得顾客口碑,把品牌打出去。来源:大河报·豫视频编辑:李燕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mishizx.com/xmmj/1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