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峡谷底溪水潺潺,山脉间鹰击长空,栈道上游人如织。这是8月23日,记者在新密市钟沟村目睹到的喜人景象,人们很难想象今天的富裕与昔日省级贫困村联系起来。
产煤大县、建材基地,曾经的桂冠代表着新密过去的辉煌。但是资源型产业结构也带来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和自然生态的破坏。截至年年底,全市仍有10个省级贫困村,22个市级贫困村,近2万户贫困户。
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年3月,新密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央“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融入郑州、对接空港、创新驱动、持续转型”的发展战略,凭借高速、航空港等便利交通优势,依靠频临省会及港区等优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环保制造业,并把“旅游+”作为山区脱贫的主要途径。
三年来,该市利用上级资金,本级财力及民资注入等形式,先后筹资10多亿元,在海拔千米的尖山修建了16条公路,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在南部山区和西部半山区建设了21条柏油路,构筑了以市区为中心,直达各乡镇重点景区的20分钟交通网,形成了直达省会的40分钟生活圈,为旅游业发展接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整体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游是扶贫的主渠道浅山丘陵地形铸造了当地奇异的山石风光,加之持续绿化和水源综合利用,形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观。近年来,在省级贫困乡尖山,先后建成了伏羲大峡谷、三泉湖两个4A级景区,神仙洞、五虎沟古镇等名胜景区,尖山实现了全域旅游,带动了全乡户贫困户口人到去年年底全部脱贫,并有多户实现了小康。
在西北部山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昔日秃山野岭,变成郁郁葱葱的林海,于是山林游日渐高涨。据统计,该市生态游一项年游客接待量从年的万人次发展到年年底的万人次,带动当地多户困难群众就业。
文化游是扶贫的重要一环万年伏羲传说,五千年黄帝都城,千余年古县衙,豫西抗日遗址,一系列厚重的文化,成为旅游的靓丽名片。在先祖黄帝练兵的黄帝宫,旖旎的湖水风光,日接待游客数千人,在抗日根据地纪念园,前来继承革命传统、传扬民族精神的职工干部络绎不绝。南北朝的钟声余音绕梁,大山深处古寺的神秘令人流连忘返,南部乡镇的古寺、老庙整修开放后,也成为当地重要旅游场所。在各景点区,镇政府首先扶持困难群众搞经营,复古玩偶、土特产成为游客的抢手货。据统计,全市多户贫困户靠文化游走上致富路。
体验游是扶贫的一个新形式资源枯竭的矿井、石坑,古老工艺的造纸厂,成为这两年旅游的新宠。由于国家环保治理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该市留下的老工业遗存较多,是人类生产的活化石,西部的牛店,中部的大隗等镇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积极开发旅游。中部的岳村、来集两镇,西北部的米村、袁庄两个乡镇,大力种植经济林,与省农业院校合作创建实验基地。
近三年建成了60多个葡萄、野杏、红油桃采摘园。春夏,人们赏花休闲,秋季,大家尝鲜体验,村级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首先吸纳贫困户入社,成为采摘园不同类型的股东。在各个园附近,还建成了一个个农家院,动手体验、品尝野菜,实在是别有一番风味。体验游已形成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致富增长点。目前,全市各类休闲体验场所带动0多户贫困户参与,并使他们脱贫致富。
编辑:王海萍、于露、杨海丽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