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鉴”甚欢
中国国家地理《风物鉴湖》即将出版
△从空中俯瞰柯岩风景区,碧水如镜,著名的“柯岩八景”点缀其中,以船为车,漫游其间,如在画卷中。胡劲松/摄如果说要选择五千年来浙江的古城,非良渚莫属;
如果要选择二千年来浙江的名城,则非绍兴莫属。
绍兴之所以能在千年前便从吴越大地脱颖而出,离不开鉴湖的贡献。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老少皆知的诗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其二则很多人比较陌生。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向唐玄宗请为道士还乡里时,已经85岁高龄,这在那个时代是极为罕见的高寿。玄宗虽不舍,但也知道老人家该叶落归根了。他赐予镜湖剡川一曲给贺知章,作为专用的“放生池”,以了其修道的心愿。当贺知章回到故里,面对阔别已久的故乡山水,感慨丛生,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这个“镜湖”,就是现在的鉴湖。△近年在湖畔建造的镜湖碑,“镜湖”二字出自乾隆皇帝手笔,并用陆游名句“千金无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镌刻于牌坊两侧。吴学文/摄著名水利工程奠定了江南水乡的景观格局和审美格调从山海之间的隙地,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没有哪一座城像绍兴这般系于水如此之深。千载春秋,鉴湖始终关照着这座城的生息轮回,彼此命运相依。绍兴南倚山而北濒海,自古洪水咸潮,交替肆虐。南部会稽山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缺乏完备的水利体系,加上山会平原湖田低洼、濒江临海,每当山洪暴发或海潮倒灌时易造成洪涝灾害。又因无大型蓄水设施,山间来水只能直接排入大海,一到旱季,粮田干枯,造成旱灾。早在越国时期,人们就萌生了与天地一争高下的决心,时有建湖建塘、筑塘筑堤之举。东汉永和五年,这里迎来一位不止在当地更是在整个中国水利史上万古流芳的名人,以及他所创建的永伴山阴的著名水利工程——鉴湖。△绍兴人不会忘记这位治水功臣,在鉴湖边为其塑像,千秋铭记。相传农历三月十四为太守生日,民间亦年年祭祀。吴学文/摄这位名人便是会稽太守马臻,他是鉴湖之父。整套水利设施人为将水蓄起,集蓄水、泄洪、灌溉于一体,成为当时南方最伟大的大型陂塘水利工程。天旱开闸,蓄水可用于灌溉农田;雨涝关闸,放农田之水入海排涝。如此,这片原本山海之间的隙地成为旱涝保收的广阔鱼米之乡。从此,绍兴也迎来了这座城市最辉煌的千年。泽被从汉至唐,当地俨然成为“机杼耕稼,提封九州,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的富庶之地。最直观的感受来自自然景观的变化。至魏晋隋唐时期,山会地区逐渐形成以鉴湖为核心的大水域景观格局,一扫过去单调的白水浩荡,纤道、小桥、沙洲、莲塘、堰闸在视野中交替变幻,呈现出“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审美格调。江南水乡的风貌特质逐渐固定下来。△古纤道是古越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由于贴水而过,行人可行走其上背纤;遇大风大浪,又仿佛中流砥柱,可抵消风浪对船只的撞击。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纤道在柯桥至钱清一带的运河上。吴学文/摄会稽山中的优质水源得以蓄集,富含大量微量元素的源头活水,不仅是当地居民的饮用生活用水,还是绍兴酿酒业久盛不衰、无可替代的传统配方,绍兴黄酒因此名扬四海。陆游酒后挥笔写下“湖开镜面如新磨”的湖塘,湖阔水深,是黄酒的独特水源。△看上去“有点老,有点慢”的黄酒,如今正全面掀起一场新消费文化运动,期待被更多的年轻人重新理解、品尝,让新生代也爱上老字号。吴学文/摄“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因了水,桥也格外醒目。在绍兴,以桥为名的地方怕是多得数也数不过来。柯桥就是其中之一,一座立在柯水之上的桥成了它的标志和姓名。但柯桥最著名的却是布匹。年前后,当绍兴柯桥的第一条布街逐渐成熟,个体户们沉浸在变成“万元户”的喜悦中时,没有人会想到这里能成为全国甚至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更不会有人提出将柯桥建设成“世界轻纺之都”这样雄伟的口号。30年的飞速发展,让柯桥的中国轻纺城走向了巅峰,但柯桥依然不断迈进——布的那一头,是辽阔世界。△如今的柯桥依然向“国际纺织之都”的城市定位不断迈进,40年改革开放的时代契机给予它生命,全球化大潮又赐予它无穷活力,“金柯桥”“轻纺城”,这两张最闪亮的城市名片,被骄傲地书写在柯桥的每个角落。蔡海江/摄从“水上驿路”延展出来的“唐诗之路”鉴湖还形成了重要的水上驿路,自东汉起,这里一直是连通京城的漕渠。南来北往的官宦商贾、文人墨客,皆经此到达会稽各地。在当时的文人墨客看来,鉴湖是江南山光水色的极致,中国最美丽的山水。△位于柯桥区柯岩街道的三佳村原名“三家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文脉的水乡古村落。当年陆游沿着鉴湖从壶觞一路向西,穿过“山重水复”的柯岩,便可抵达柳暗花明的这个小山村。沧海桑田,当初鉴湖畔的小村落,如今已是常住人口过千的景区化示范村。谢国民/摄永嘉之乱,西晋亡国,东晋皇帝晋元帝成为浙东运河最早的旅人。初来会稽的晋元帝看到浙东运河和鉴湖的风光与繁华,感慨“今之会稽,昔之关中”。随后,一批批中原衣冠纷至沓来,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之后王羲之在这群人中当属首位。永和九年春季的兰亭之会,流觞举杯之际,名士之衣衫恐尚有浙东与鉴湖之水迹。几十年后,谢灵运带着他日臻成熟的五言诗,在越中大地上吟唱出最早的山水诗歌,其细腻笔触与悠远意境让山水与诗歌齐名,文风与潇洒长流。△淡蓝晨曦中的鉴湖,水色清明,纤道与小桥构成的线与圆,是江南水乡的古典格局。吴劲松/摄源于六朝名士大家塑造的文风和生活态度、处世哲学,极大影响了之后的唐代诗人群体。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新的诗人群体在盛唐之时寻古探幽而来。他们沿着先人走过的路,凭吊、缅怀或追思,探寻着沿途前辈文人所留下的足迹,不仅使魏晋风韵的士人文化精神在诗路之旅中得以积淀和传承,而且开创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学局面。绍兴人贺知章无疑在当中起到“导游”的角色,成为唐诗之路最早的带路人和鉴湖的宣传者。杜甫著名的《饮中八仙歌》首篇便是描绘贺知章狂放不羁饮酒神态的,一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道出这位“四明狂客”在诗圣杜甫心目中的鲜活形象。同时,贺知章还是发现李白这匹千里马的伯乐,“金龟换酒”的风流往事见证了贺知章对李白的知遇之恩。可以说,贺知章凭借其在长安为官多年积攒的人脉与名气,结交了当时一批文人骚客。而当他归隐还乡后,写就的《回乡偶遇二首》更是直接将鉴湖的声名播撒到大唐的文人墨客之中,不知吸引了多少诗人来寻找传说中的鉴湖春波,欲把他乡比故乡。△贺知章《回乡偶书》道:“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镜湖带来了各方隆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