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
《寻回老家的路——村子记事》特别报道荟萃(五)
以下为“7月6日至7月10日”期间
报纸版面高清图和详细报道
(点击图片可阅读报道)
7月6日
观音文化第一村“故事窝”里说观音□本报记者王春霞/文张鹏/图在香山寺脚下,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名曰石桥营。清清的湛河水绕着古老的青石寨墙,自西向东从高高的寨门前流过,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在这座屹立六百余年的古村里,藏着古老的建筑和不老的传说,“一步两眼井”“五步三孔桥”“三步两孔桥”……这里被誉为观音文化第一村。石桥营是个有名的“故事窝”,由于对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与保护成绩斐然,近日被授予“第四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集体成就奖”。6月19日,新华区香山管委会石桥营村,徜徉在古朴安详的氛围里,聆听美丽的传说与故事。古村美景入画来说也奇怪,发源于马跑泉村的湛河,唯有在流经石桥营时分汊,形成两股河流,在流过寨门湛溪之后,又合成一股,于是寨门前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小岛”。
“小岛”上有一座六角亭
如今,这片“小岛”上立起一座六角亭,健身步道曲径通幽,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成了村民健身游玩的小公园。石桥营村寨墙、城楼和三孔石桥
寨门前一座五步三孔石桥,桥下湛河绿水潺潺,围着高高的青石寨墙流向东南。一踏进石桥营村,就被眼前如画美景迷住了。65岁的村民吕长坡多年来致力于“石桥营故事”的保护与传承,曾担任石桥营村党支部书记,现任平顶山观音民俗文化民展协会副会长。他说:“村子里的老寨墙是清咸丰十一年(年)修建的,比临沣寨还早5年呢,只是后来被毁坏,只残存墙基。年,村里又重修了西寨门、南寨门和多米的寨墙”。在湛溪寨门内侧,各有一条古老的门闩石,石上圆圆的门闩洞见证着年代的久远。话说,唐朝至元代,香山寺脚下的香山街一度曾是繁华的市镇。明洪武二十五年(年),香山街的废墟东南部建起一座军屯营,这就是石桥营,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吕长坡说,当年整个村子是按龟形建制的,中间龟背部分地势较高,从空中拍摄的话,龟背、龟足仍清晰可见。最初村子由丁、任、吕、马、薛、郎六个姓氏发展而来,如今仍有几十户村民生活在老村内,不少村民则从老村迁居北部山坡。村中老房子仍有人居住
走进村子,青石或红石砌成的老房子和院墙随处可见,有的居民至今还住在清代建成的石头楼房里,整个村子透出一股安详古朴之风。村民王金环至今仍住在一栋青石老房里,这是一种低梁高挂柱形的老房,木板棚上面能住人能放物,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她说:“我丈夫郑向宝,他们一家几代都住在这栋老房子里,住着也很舒服,冬暖夏凉的,所以我们没想过要搬。”“一步两眼井”的美丽传说香山寺是观音菩萨(三皇姑妙善公主)修行证道圣地,观音文化兴盛。石桥营位于大香山南麓,凡是从山南到香山寺上香的香客,到石桥营即进入香道(神路),这里是约定俗成的香道起点。众多香客、游客会聚,这里自然流传着很多与观音有关的传说。在石桥营老村西头一户村民家门前,有两眼保存完好的古水井,相距一步之遥,令人称奇,被当地百姓称为“一步两眼井”。
村民仍在使用的“一步两眼井”
两口古井均为青石砌成,每个井口直径约0.85米,井深约12米。井口周围的青石井台经岁月的打磨,已变成了光面;而石块砌成的井内壁,也斑驳得没有了棱角。掀开井盖,仍可见清清的井水,水位很高,系下水桶,轻松就提上来一桶清水。吕长坡说,这两口古井到底存在了多少年,村民已经无从知晓,只知道它们是老辈就有的。他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全村人都到这两口井来打水吃,井水甘甜可口,直接喝也不会拉肚子。传说石桥营村曾经有大、小二龙猖獗,久旱不雨。在香山寺修行得道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三皇姑妙善公主悲悯百姓,制伏顽龙之后,南汲沙河,北取汝水,担水救旱。一桶清水倒出,便有一条淙淙溪流,直至山山泛绿,她才把最后一担水挑向香山。离山五里,深沟挡道,妙善放下担子,动手架了一座三孔桥。鸡叫五更时,妙善匆匆回山归寺,一担水留在桥边,便成了两眼水井。这便是当地流传很广的“一步两眼井”和“五步三孔桥”的其中一个版本。在古井的旁边,立着“石桥营一步两眼井”碑记。碑文记载了这个传说。另一个版本是,三皇姑妙善公主经常给石桥营村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水,回香山寺院时再挑一担上山。后面修三孔桥和一担水变两眼井的叙述基本一致,皆是宣扬观音菩萨悲天悯人、救苦救难的本心。至今,十里八乡的村民还跑大老远来到这里取水吃,还有人用这里的水洗眼明目。吕长坡告诉记者,石桥营流传的观音文化传说,形成文本的有40多篇。除了“一步两眼井”和“五步三孔桥”,石桥营村还流存着三步两孔桥、二柏架葡萄、茶锅地、石头猪地、脚河等观音文化传说及遗迹。因此,石桥营村被誉为观音文化第一村。“打捞”失落的民间文学穿行在石桥营老村的胡同里,大街上一户丁姓居民院墙上的连环壁画很是吸引人。
《垒驴》壁画
壁画的名字叫《垒驴》,画的是一则“捌子遇见倔驴”的趣事:有个老汉清早赶着驴去拾粪,一会儿工夫就拾了两大筐,可他那驴有点瓤岔(弱),走着走着卧那儿不动了。老汉连拉带拽,驴就是不起来。老汉气得不轻,坐地下可嚼(骂)开了,他越想越恼,干脆搬石头把驴垒了起来。生动的图画配上诙谐的方言文字,让人忍俊不禁。吕长坡说,这是石桥营的后代、清华美院艺术硕士任晓嘉连续画了数天,创作完成的。“这个壁画可吸引人了,市区和附近村子不少人专程来这儿看呢。壁画上的事就是石桥营村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作为石桥营村走出的文化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任学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了石桥营(香山街)民俗文化的个人调查。他说,石桥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个有名的“故事窝”。在石桥营村,讲故事叫“说瞎话儿”,包括神话、传说或故事、笑话等,会讲并能讲得多的人被称作“瞎话儿篓子”。任学说,小时候,在自家院内树荫下、炉火旁、床头上,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等,都会兴致勃勃地说一些“瞎话儿”,以娱乐小孩和家人。“说瞎话儿是历代石桥营人学习和体验为人处事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式,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熏陶着村民,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食粮。因而得以传承不辍。”任学说,在他的影响下,学美术的儿子任晓嘉已经创作了6部“瞎话儿集”。7年,石桥营成立了13人组成的民俗文化调查组,展开大规模调查,并撰写了调查大纲《石桥营村民俗普查纲目》《石村庙会民俗普查纲目》等。年,任学、任国卿等人主持编著《平顶山石桥营民俗志》一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年6月,平顶山石桥营观音民俗文化协会在平顶山市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村里配备了专门的办公室,开办了“石桥营故事大讲堂”,促进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年12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河南卷·平顶山分卷》出版,全书共收入故事篇,其中“石桥营故事”收入44篇,占全书的9.2%。这与该村民间故事资源丰厚、村民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保护与传承是分不开的。任学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市民协将帮助石桥营村积极申报中国故事村,打造“石桥营故事”民间文学品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营故事”和“石桥营故事”传承人,将保护和传承制度化。7月7日
望族古村马鸿庄郡王马燧美名扬□本报记者孙书贤文/图6月10日上午,记者一行从郏县县城出发,沿洛界公路到渣园乡十里铺村头十字路口,向北跨过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不远,就到了马鸿庄村。据史料记载,唐代名将马燧的故里就在此处,马燧后裔马鸿于明末落户在此并建村,马鸿庄由此而得名。年12月,该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万里茶道施茶亭距村子不远,是一条狭窄的土路,两边的庄稼碧绿茂盛。“这条乡间土路看似普通,可它是万里茶道上的古代道路。”马鸿庄村的“村史通”马世英说。马世英原是马鸿庄村党支部书记,因忙于古村落的抢救性保护,他辞了职,其哥哥马展航接任,之后兄弟俩联手谋划着马鸿庄的美好未来。走在古茶道上,马世英讲起施茶亭的故事:“马鸿庄是古代万里茶道上的一个驿站,马帮驮队的车夫挑夫经年累月地从马鸿庄走过。当地居民看到他们三伏天酷热难耐,很体谅他们的艰辛和不易,就热情地请他们歇歇脚,给他们提供免费的茶水。”一路走来,走到了村里的金马祖师庙。据记载,施茶亭就在金马祖师庙的一侧,远道而来的贩茶商人每每经过,便在此歇脚休息,马鸿庄人拿出茶叶和茶具,烧水煮茶,同客商攀谈交流,听听贩茶路上的趣闻。村妇巧手纳鞋底
始建于明代的金马祖师庙坐北朝南,紧临明清年间的万里茶道。门楼下清风徐徐,几位老人在喝茶聊天,其乐融融。庙内有一口古井,井水甘洌,不仅是庙宇僧人和善男信女们的饮水之源,还承担着当时万里茶道施茶亭的用水供给。更为神秘的是,这里还是马鸿庄的地道中转站,间接连通马家大院和县城西郊二虎桥金钟寺,是历代马鸿庄村民躲避匪患和战乱的藏身之地。庙内有一块保存完好的清朝乾隆年间的石碑,碑文上刻:“此地接汝阳,客途不一,便道赴县过此者络绎不绝。年来设立茶局,行人称快……不倦宜思远图,鲜克有终,所以为惠也。甲辰岁众谋捐资口田以为每岁救渴之计。自此后,盛夏行旅无烦热之苦,永久称坦荡之路。而此地风俗纯良,亦咸传于往来口碑之中,惠而不费,诚君子仁人之用心也欤。”“意思就是说,这是外地客商出于感激之情,由众人捐资建造了施茶亭,并树碑立传。”马世英解释道。|马家大院今犹在“马鸿庄村建村格局为几个院落比肩而建,留出小巷,再建聚落群,小巷又通向大街,形成十字街,这种顺延格局,满足了家族支脉繁衍发展的需要。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子形成了四纵四横路巷,但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渣园乡政府工作人员王恩博对马鸿庄的建设布局了如指掌。马家大院
“为躲避战乱,马家人曾在元末明初建寨墙寨壕及瞭望楼以自保,可惜的是如今已不复存在。村中遗存最重要的古建,是清代五品州同马殿功所建的马家大院。”马世英说。马家大院位于马鸿庄西头,为五进宅院,还有东西跨院。大院西南临路,门楼一间高出临街南屋,上三级台阶是门楼,大门上方檐下高悬镂空花匾,匾由六方镂空棂子镶嵌于框内,刻着琴棋书画内容的圆雕图案,下有石头双狮把门。马家大院门外的古树
进入马家大院大门,迎面是照壁,青砖镶出方形图案。左转进院,北面正中为二门,二进院略高于前院。经三间过厅向北是三进院,该院是主院,一家之长居住于正中堂楼,堂楼为两层三间,屋宇高大威严,透花屋脊,螭吻昂天,瑞兽列陈。屋面青瓦覆盖,檐角砖雕花纹精致。主楼门开正中,对称置十三棂木窗。主楼外留五尺过道,与厢房隔开,厢房也是楼房,形制结构与主楼相同,略低。三进院之后还有四进和五进院,宅院还有后花园,约半亩有余,遍植花草树木。马家大院大格局犹存,第三、四进院保存较为完整。在马家大院外面,有一棵苍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国槐,相传是唐代名将马燧所植。这棵古槐有两人环抱粗细,树心虽然已空,但枝叶依然茂盛。在树下乘凉的74岁老人马老改说:“这棵古树就是村里的吉祥树、许愿树,你看,树上挂满了求吉祥的红布条。”|郡王马燧美名扬郏县马鸿庄的马姓族人,都认为自己是马燧的后人。马燧(-年),唐代名将,字洵美,祖籍陕西兴平,迁居汝州郏城。马燧身材魁梧气度不凡,与兄长们一同学习,常放下书本感叹:“方天下有事,丈夫当以功济四海,渠老一儒哉?”后改学兵书战策,深沉勇敢多谋略。从军之初,潞泽节度使李抱玉任用马燧为赵城尉。当时回纥军准备撤退回国,依仗有功军纪败坏,李抱玉欲劳军,无部下敢去,马燧自荐。他先贿赂回纥军酋长,与他约定违犯法令者可处死。马燧用死囚作自己仆役,稍违令就杀掉,回纥军人震惊,直到撤出境,无人再敢抢掠。之后,马燧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出奇制胜、屡建奇功,为唐王朝的统一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马燧有军事才能,亦有行政才能。他做地方官时,战后遇大旱,田地荒芜,马燧推行教化,停止额外征调,禁止繁苛之政,百姓得以度过荒年。年9月,他和太尉李晟被唐德宗嘉奖,在凌烟阁绘像,赐爵北平郡王。年10月,德宗在延英殿召见他,此时李晟已去世,德宗对马燧说:“尚记与太尉晟俱来邪?今乃独见公。”马燧脚病倒地,皇帝亲自搀扶他,送到台阶边,命左右扶他下殿。马燧流泪,叩头谢恩。之后他想退休,未获批准。年,马燧病逝,享年70岁。德宗为他辍朝四日,追赠太傅,赐谥号庄武。马燧曾提携“百代文宗”韩愈,韩愈后来为马燧子孙三代人撰写过行状或墓志铭。马鸿庄村北约米处,有马燧冢。历史上,马燧冢规格较高,建有陵园飨堂,立有神道,还有神道石刻。当下,只余一丘荒冢长满灌木杂草。“年,它被定为‘县级文保’。后来坟墓被盗挖,令外地寻根祭祖的马氏后裔十分遗憾。”马世英说。马燧后裔马鸿,于明末落户马鸿庄并建村。清嘉庆时期,马家出过进士马凌云以及马殿功、马成功兄弟。马殿功官至五品州同,曾倡建扈涧桥和三贤祠;马成功为武生,受赏六品顶戴花翎。传统铁艺作坊
“我们去年修复了马燧故居文化馆,修建了手工剪纸艺术馆、手工制作布鞋展览馆、手工制鼓展示馆、铁艺作坊展示馆和书香苑、所乐居老年会所,修建了青龙河水系游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前来参观游玩。下一步将进一步打造水系工程,依托青龙河建造民宿,把马鸿庄建成一个生态旅游之地。”村党支部书记马展航说。7月8日
石窑古村青山后 石榴嘴寨御日寇□本报记者魏森元文/图
青山后村是汝州市大峪镇的一个行政村,辖青山后、南坡、白庙和黑龙潭4个自然村,均坐落于嵩箕山脉大山坳里,青山后自然村因位于青山之后而得名。村内民居以窑洞为主,土窑最早,石窑最多。去年6月,该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今年3月,该村作为第二批村落单馆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古村藏深山6月8日,驱车前往青山后村,过米庙镇于窑村后便进入山中,道路蜿蜒曲折,兜兜转转驶上两山之间一条水泥路,继续前行发现几座民房。山路旁的一座二层小楼便是青山后村党群服务中心,它的面前是山洼,洼内满是杏树,熟透的甜杏诱人得很。沿路走过党群服务中心,入眼处有几座民房,依然零零落落。青山后村在哪,就是这些零零落落的民房?“村子在你来的方向,在山沟里。”青山后村村委会委员刘江周说。在刘江周的带领下,沿青石台阶而下,青山后村一孔孔窑洞出现在眼前。“去年易地扶贫搬迁,村内的贫困户都搬出去了,还有一些村民到汝州市区和洛阳买房定居,村内的窑洞都空了下来,现在留在村里的只有20多户,大多在通村公路两旁建了新房,搬了上去,现在老村几乎没人居住了。”刘江周解释说。青山后村保存最完整的窑洞院落沿斑驳的青石台阶而下,身旁是一排排窑洞,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我们村大多是石窑,圈窑用的青石都是从青山上运下来的,靠山吃山嘛。”在沟底Y字形路交会处,刘江周笑着说,村内现有石窑余孔,土窑30余孔,很多石窑有上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超过年。这些石窑设计精巧,多为窑联窑、窑上窑、窑上房、窑中窑结构。在村内Y字形路的交会处一侧,一排依山而建的窑洞特别显眼。最下面一排四孔窑洞,之上一层一座院落。“这个院落先前还是俺家的,后来卖给村民了。”刘江周笑着说。从底下窑洞一侧上去,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院落,主房为窑洞,东西两侧建有厢房。走进窑洞,满是凉意。窑洞外一侧垒有石阶楼梯,攀登而上,则又是一孔窑洞,里面还有村民留下的萝卜缨。洞壁一侧有一道被封堵的圆门。“这道门是通往旁边另外一孔窑洞的。”刘江周说。站在窑洞前回望来时方向,能看见的就是临近的一排窑洞,再往上就是纵横交错的树木。恍然间,犹如身在世外桃源。|古树山泉渡槽走出刘江周家的老宅,只见门前有一棵皂角树,汝州市古树名录牌上显示其树龄已有年。站在树下,抬眼望去,皂角树枝繁叶茂。刘江周说,这棵皂角树承载着村里太多的记忆。它以前是村里的活动中心,村民闲时常聚在树下聊天。夏天村民都喜欢到这里纳凉,端着饭碗散坐在皂角树周边,吃着说着好不热闹。老皂角树在Y字形路交会处上方有一座跨山而建的渡槽。刘江周指着头顶上方的石砌渡槽介绍说,年,国家号召兴修水利,村民在村南(南沟水塘)村北(黑龙潭水塘)修建水塘两处,水塘大坝全部用青石垒砌。年,当时的大队组成专业队在南沟水塘下面用青石修建蜿蜒数公里的石渠用于灌溉农田,用连拱石桥将村东西坡相连,连拱石桥由五个大拱和四个小拱组成,全长近米,大小拱相连,颇为壮观。石渠建在石桥上现仍保存完好,“这座渡槽用的青石是用牛车从青山拉下来的,村民肩挑背扛垒砌而成,感念于群众参与建设的英雄般的事迹,故名‘群英渡槽’”。群英渡槽“建渡槽时我还是小孩子,许多事都不记得了,可惜的是村北的黑龙潭水塘0年被洪水冲毁,南沟水塘由于干旱现在没水。”刘江周说,“村里的两眼泉也不再流了,先前它们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群英渡槽下方,一条道路从大拱下穿过,路旁靠山有条1米多深的沟渠。沿路而行,路旁沟内已不见泉水,满是枯枝败叶。说话间,一片水泽出现在眼前。“这是其中一眼泉,我小时候这眼泉泉水叮咚,每天早晨都有村民来挑水,沿着窑洞间青石台阶而上,台阶被踩得光亮光亮的。”刘江周说,后来村里打了井,村民来此取水就少了,久而久之泉眼慢慢被淤堵,水也不旺了。“我们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镇里、市里正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规划建设,对这两眼泉进行清淤整修,泉水叮咚之景将会再现。”刘江周说。|抵御日寇青山后村周边有三个石寨,分别是石榴嘴寨、见子岭寨和双石垛寨。三座石山寨都是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时,为避战乱匪患,村民依托易守难攻的天然地形,将一块块石头撬起来运上山顶,用心血和汗水筑成的。三者之中最有名的是石榴嘴寨,该寨坐落在村南主峰石榴嘴山上,南部是百米高的悬崖绝壁,绝壁向东西两边山岭蜿蜒,成为山寨的天然屏障,山顶北面为缓坡,用红石垒砌有两丈高的寨墙。寨墙上有上下石梯、瞭望孔和射击孔。见子岭寨现存石窑30余孔,双石垛寨据说开挖有通往村庄的秘道。石榴嘴寨上的石窑洞“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年代,人力建造如此庞大精美的石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现在石榴嘴寨上还住有一位老人,每逢节假日,有很多游人上去游玩。”说起村子周边的石寨,刘江周说。站在石榴嘴山上远望,山连着山,青山后村的民房犹如块块斑点夹在绿色中间。石榴嘴寨寨门朝东,寨门早已坍塌,但“迎旭”石匾仍在。“寨子原来有块石碑,根据碑文可知石寨建于清朝同治元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刘江周告诉记者,“石榴嘴寨抗战期间还是完好的,可容纳全村村民居住。不过后来遭到破坏,多数石窑、石墙都已坍塌,现在寨内有60多孔石窑,保存比较完整的仍存40余孔。”“我们这里的山石多为青石,山下村落里的窑洞也都是用青石圈成,但石榴嘴崖却全是红石,窑洞也都是用红石建的。”刘江周告诉记者,传说石榴嘴斜对面的青山上住着一条修炼有成的青蛇,青蛇每日吐火修炼,把石榴嘴上的青石煅烧成了红石。年前后,青山后村村民为躲避日寇侵略再次上山,并依据天险与日军作战。在石榴嘴山半山腰处,住着86岁的青山后村村民姚天富。“当年一听说日军打过来了,村民带着牲口、粮食连夜上山,全都住在寨子里。皮徐支队到大峪抗日,皮定均手下的一个陈姓团长带兵到石榴嘴寨打鬼子,部队驻扎在半山腰,八路军战士在寨子里进进出出。我那时10多岁,是个民兵。有一次日军架起小钢炮攻石榴嘴寨,炮弹落到寨子里炸死了一头牛,但没有炸死人。石榴嘴寨寨墙高,三面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日军最后退去。仗打完后,寨墙上到处是枪眼。”姚天富说,当时村民在山上住了一年多。走在石榴嘴寨内,曾经高高的寨墙已然不见,很多石窑坍塌。80岁的村民刘上住在其中一孔石窑洞内,洞内宽敞凉爽。“这孔窑洞除了对洞门进行修整外,其他没动。另外几孔窑洞是厨房和储藏室。”在山上已住3年的刘上说,“一个人住在山上清静,孩子们把食物和水送上山,也不缺啥,经常有老朋友上山住两天,聊聊天挺好。”下山的路上,一辆挖掘机正在作业,将上山的路扩宽。石榴嘴山附近的几座山上一台台风力发电机叶片迎风转动。“上午,汝州市领导还带着一家公司的人到村里考察,准备对我们村进行旅游开发,或许不久的将来,沉寂的青山后村和石榴嘴寨将再次热闹起来。”刘江周说。7月9日
群山环抱三间房 青瓦石屋见古朴□本报记者牛超/文李英平/图
掩映在绿树之间的三间房村,每一间石屋都有一个久远的传说。
三间房地处宝汝古干道旁,在宝丰县观音堂林站西北约6公里处,村名缘于清代恩贡生寇国楷迁移建房。村子背靠风景秀丽的蟒病坡,东临垛上村的祖师庙,南临罗顶村清末防匪患修建的石寨,西接刘秀与王莽兵戎相见的古战场汝州小木场,北连世界四大冰川遗址之一的汝州罗圈村,被群山环抱着,景色优美,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间房”的由来7月2日,在宝丰县观音堂林站文化站站长赵保国的引导下,汽车沿宝汝古干道向西北方向行驶。不一会儿,一座依北石河而建的村落便出现在眼前。村头石桥的一侧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三间房”三个大字,旁边还有一棵大柳树。站在树下望向对面,错落有致、高大的青瓦石头房整齐而古朴。因为天旱,河里水势不大,几只鸭子在水中嬉戏,让这个被大山环抱的村落有了灵动之气。跨过石桥,村里青石铺路,幽静古朴。三间房村的特色地标寇遂堂今年61岁,是该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寇氏第20代后人。据寇遂堂介绍,目前该村总共有户口人,保存较好的古院落有24处、8大庭院。据寇氏家谱记载,寇氏先祖是山西洪洞人,明初迁居河南密县(今新密市)城东寇家寨,其中有一位皇帝钦点的恩贡生,名叫寇国楷。公元年,寇国楷带着三个儿子从密县出发来到观音堂,发现这里山高林密,环境清幽,便暂时在一处山岭上住了下来。闫根海今年83岁,是寇家的外孙。据闫根海说,他奶奶的娘家是三间房寇姓人家,他爷爷去世后,奶奶带着父亲回娘家三间房居住。“目前,我们家已在此居住了年。”闫根海说,关于寇国楷还有一个传说,“当时寇国楷带着三个儿子在山上过日子,虽然辛苦劳作,但山岭薄地耕种难以果腹。一天,一个云游的僧人来敲门,请求住宿避寒。寇国楷便将家中食物都拿了出来,招待僧人。三天后,僧人离开时指着东部山腰处说,那里有处好阳宅,可以保你一家人丁兴旺。听了僧人的话,寇国楷便从山上搬到僧人指的山腰处,建起了三间茅草房,繁衍生息。这就是现在三间房村的位置,也是三间房村名的来历。|“三间房”的历史当初的“三间房”还在,但茅草房早已变成了瓦房,墙皮还是用泥巴糊成的。大门紧闭,没有人居住。院内铺的青石经过风吹日晒,已经风化成“颗粒”,无声地向后人诉说着那段历史。“屋顶已被后人多次更换,但房屋的墙体、根基并未动过。而对该房屋妥善修缮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此时寇氏出了一个大户寇庭献。这个人在《宝丰县志》中有记载。”赵保国任宝丰县观音堂林站文化站站长20余年,对当地的历史很有研究。
狭窄的石巷,把一间间石屋串联起来据他介绍,寇庭献是寇国楷的后人,出生于年,自幼习武,后来从商,自创社团组织管道会并由此壮大。寇庭献担任管道会会长,将方圆数公里的人员组织起来,自己先后置办良田数千亩,招兵买马置枪炮,并在三间房村建起了几丈高的炮楼,用以抵御外来土匪流氓。在寇国楷留下的三间房屋的基础上,寇庭献大兴土木,历时两年沿村前小河边建起了三庭四院。漫步三间房村如今,院落已没有人居住,外墙也有部分坍塌,炮楼已不复存在,但房屋基本构架仍保存完好。待客房上的“凝瑞”两字还依稀可见,墙上的拴马石也完好地保存下来。房顶雕刻精美的脊兽历经风风雨雨,依然矗立。房间内的古式大床、衣柜、条几、太师椅等老物件,更平添了古村落的历史印记。古朴的拱门和石阶“我们的祖坟就在村子东边的柏树林中,从我记事起,每年农历二月初六都要举行祭祖仪式。那一天,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寇氏后人都会回来参加祭祖大典,特别隆重。”寇遂堂说。院落中石块垒砌成的影壁墙顺着村中小路,在青石铺就的狭窄巷子里穿行。芳草萋萋中,一处单门独院的房舍在夏虫的啾啾啼鸣中,显得有些空旷而落寞。走近,发现门扉旁的牌匾上写着“临汝县临时政府旧址”。据赵保国介绍,年,为了迅速发动群众,尽快建立人民政府,临汝县西部获得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一边战斗一边组建县、区党组织和人民政权机构,曾在临汝县城西部的杨楼、寄料和半扎建立了三个区人民政权。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县政府先后在宝丰县三间房和临汝县郭沟、蛮子洼、观上、滕店等地流动办公。当时,中共临汝县委、县政府迁入三间房村寇黑祥的院落办公,待了20天后迁走了。河里的鸭子给小山村增添了灵动之气因为藏在大山深处,过去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三间房成了省级贫困村。为改变这一面貌,借助精准扶贫,该村在保护老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整治人居环境,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在大力组织村民发展养殖、种植业的同时,开发乡村旅游。据了解,目前项目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均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进行环评等工作。7月10日
风流人物驻足地悠悠往事古城村□本报记者魏森元文/图
7月7日,汽车驶出汝州城区,沿省道向西至温泉镇官庄村东,拐上村道直行过干渠,便到了河南省传统村落汝州市庙下镇古城村。临近村庄,入眼的民房看起来与其他村子无异,却未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村子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村内至今尚遗存古寨墙、明清老屋。|古城村历史悠久在古城村村北,有一处高高的垒土城墙,城墙顶部平台颇宽,但长度仅有十多米,余处剩一道土岭,树木丛生。城墙裸露之处,尚能分辨筑墙时的层层垒土。城墙靠村子一方,尚有4间窑洞,木门斑驳。古城村遗存的古城墙
“这就是村内尚存的古城墙,不过现在只剩下一道土岭。最初的城墙有十几米高,城墙上面宽三丈六,如同一条宽阔的马路,可以供几辆马车并驾齐驱。”古城村党支部书记李新伟说,听村内老辈人讲,村子最为奇特的是大城里面套着一个小城,分为内外两个城池。大城外围城墙边长约米,有东门、西门、南门三个城门。后来,由于战乱,人口不断向外迁徙,城中人口逐渐减少。为了躲避战乱,人们在大城东北角重新建了一个小城,它的东面和北面依托大城城墙的一段,剩余的人口都住在这个小城。这里,就是现在古城村所在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城墙尚完好。后来挖墙取土,古城墙遭到破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村民建房垫地,陆续又挖掉一部分城墙。结果,古城村四面平坦,阡陌通畅,但古城墙消失殆尽。李新伟说,古城村究竟初建于何时,并无翔实的遗存物可以考证。相传古城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初期,古城村是奴隶主关押奴隶的土圈子,这也许就是古城村成为古城的雏形。“村内老辈人说,古城村最早是个‘监狱’,人在墙外大声说话,墙内的人却听不见,当地人一直把古城村叫‘聋地’。这与史书可以相互印证。”到了商代,庙下镇地域归属霍国,其都城就在古城村一带。据《史记》记载,这里当时名为阳人聚。公元前年,周赧王发动东方各国合纵攻秦,但响应者寥寥,抗秦失败。公元前年,秦国派吕不韦率军攻灭掉东周国,迁东周公于阳人聚。《史记》说:“秦庄襄王元年,灭东周,不绝其祠,以阳人地赐周君。”“年,古城村城址发掘时,曾出土过一枚东周圆钱和两枚西周圆钱,其中一枚西周圆钱现藏于中国钱币博物馆。阳人聚(古城村)历史悠久,这些文物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李新伟说,以此纪年计算,古城村至少已存在年。|孙坚、李世民、武则天与古城村“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村,与不少历史风流人物结缘。“李新伟说,除了东周公,东汉末年的孙坚、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等历史人物都曾在古城村驻足。据《三国志》记载,初平元年(公元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孙坚到鲁阳与袁术会师。在阳人战役中,孙坚将华雄斩杀。这就是“孙坚斩华雄”的故事。在汉朝的时候,古城村附近是军事重镇,曾筑有高大城池,名叫杨志坞。坞指的是防卫用的小堡,是一种军事防御建筑。李世民、武则天与古城村结缘则源于汝州温泉。“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就发生在古城村南6公里的崆峒山,相传黄帝问道之前曾在距古城村南5公里的汝州温泉沐浴神汤。西汉初年,温泉一带被开辟成皇家狩猎游乐的场所。贞观十一年(公元年),唐太宗李世民慕名前往广成泽行猎游玩,李世民泡了汝州温泉后乐不思蜀,回到洛阳宫后依旧念念不忘。贞观十四年(公元年),他选派当时极负盛名的大匠阎立德,令他在温泉“镇北十里”(现古城村附近)修建襄城宫。宫南一里处,另有一座专门招待官员的住所,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村庄,这个村庄就是现在的温泉镇官庄村。贞观十五年(公元年)三月,襄城宫刚落成,李世民便带着随从迫不及待前往。因建宫的目的在于清暑,故而襄城宫又称清暑宫。相传武则天到汝州温泉沐浴,也把襄城宫作为行宫。后梁太祖朱温数次来汝州温泉洗浴时亦住在清暑宫里,并在此处设置府衙,古城村当时又被称为梁王城。修路时新挖出来的鼎
之后,古城村历经战火,几度兴废,古城繁华似过眼云烟,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也正因如此,古城村时常出土文物。“前些日子我们整修道路还挖出了9件文物,其中8件文物部门带走研究,还剩一件不完整的鼎留在村里。”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内,李新伟向记者展示了锈迹斑斑的鼎。|产业兴旺看今朝岁月交替,朝代更迭,时至今日,古城村的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遗存的古城墙,还有几座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显露岁月的痕迹。保存较好的老宅
走在古城村内,水泥路实现户户通,干净整洁。在一处土坯墙旁,李新伟告诉记者,这就是村内的明清四合院。老宅院内正屋落锁,东西厢堆有杂物,显然房主已舍弃老宅搬进新居,或许院内摆放的几盆绿植可略微安抚老宅的落寞。遗憾的是由于户主外出,村内其他几处明清四合院未能入内,但从其门楣来看,原来的主人应属高门大户。“我们打算对老城墙下的几孔窑洞和村内的几座明清四合院进行修缮,打造特色民宿。”李新伟告诉记者,古城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以作为突破口进行规划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古城村一处老宅大门低于新修的道路
“全村1余亩耕地被划入汝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在正在打机井硬化生产路,项目完成后传统农业种植效益将得到提升,村民的收入将进一步提高。“李新伟说,“占地亩的新希望集团养殖场正在村北建设,我们将把村办小养殖场与之对接发展,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