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新密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马遂昌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影响到东南亚、日本、朝鲜、韩国等亚洲国家。中国在年5月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国家定为传统文化节。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要做六件事:
一是取无阳之水。端午节清晨,太阳未出来之前,端着脸盆到河里或者泉旁,取水洗脸、洗眼或擦身体,可以使人心明眼亮,避离百病。
二是捉癞蛤蟆。到河里或水潭旁捉癞蛤蟆,打死后,吊挂在屋檐下晒干,将腹内黑色硬块做成墨锭,写毛笔字时,在砚台里加水,研磨到一定浓度即成墨。用此墨写出的字,色泽亮丽,保存久长。所以新密民间有“癞蛤蟆躲端午”的传说。
香布袋
五色线
三是戴香囊。把五种带有香味的中草药碾成面状,用不同颜色的布料包起来,缝成不同形状的香囊(农村又叫香布袋),还有的缝成搬脚娃娃,让孩子们戴上,可防蚊虫叮咬。还有的少男少女在小巧玲珑的香囊上配上五色线戴在脖颈、脚脖、手脖上,说是可以避邪或驱五毒(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中国民间盛传的五大毒物,而且都可入药。中国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
五毒图
儿女戴香囊
四是插艾。野艾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有祛除百病之功效。端午前夕到野外采集野艾,插在门头有防病驱邪的作用。
端阳艾草
五是吃粽子。用大米或小米做成团子,加进红枣、花生仁或煮熟的豆子,用荷叶或苇叶包好,再用棉线缠紧,放在笼里蒸熟后,即可食用。
江米粽子
苇叶粽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江)、湘(江)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抱石投汨罗江殉身。百姓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江中的鱼虾鳖蟹吃掉,向汨罗江投放粽子,引诱水生动物,以保屈原魂尸。所以,端午节也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屈原怒投汨罗江
屈原祭
六是饮洒雄黄酒。五月端阳节,正是五毒滋生,蟒蛇出洞的季节,人们经常会遭到蛇蝎的攻击,有时会危及生命。雄黄酒是五毒的克星,是防毒、抗毒、灭毒的杀手。特别是蛇类,闻到气味就会死亡或逃生。豫剧《白蛇传》里就有“劝为妻饮雄黄将恩作仇”的唱词。因此,端午节有饮用和喷洒雄黄酒的习俗。
雄黄酒
汨罗江
端午之日,众说纷纭,习俗颇多,阴阳有论。但是,说它是防病养生的节日并不为过。“但愿端阳泽万物,苟且黎庶长泰兮!”
七绝.端午吊屈原(中华新韵)
文/河南农民(刘福成)
一
汨罗江水浪花翻,
日夜诉说屈子冤。
沿岸黎民难忘却,
年逢重午赛龙船。
二
汨水涛涛腾细浪,
泣声阵阵诉忧伤。
离骚传遍神州地,
万户千家捧粽香。
三
灵均胜迹传千秋,
抱负盈腔志未酬。
遗世离骚遗世恨,
万家艾草万家愁。
江城子·端阳节咏怀
作者:陈学敏
榴花似火今端阳,
门悬艾,饮雄黄。
龙舟竞渡,击鼓齐挥桨。
香囊花绳驱病邪,
童叟聚,包粽忙。
离骚九歌抒国殇,
诗祖著,远流芳。
抱石投江,汩罗腾悲浪。
屈子含恨死难日,
五月五,永勿忘!
题于:己亥端阳寅时
浪淘沙令端午著诗章
闲情逸致河南
园圃杏梅黄,阆苑芬芳。
采来碧艾插门窗。
五色新丝缠角粽,满室生香。
端午著诗章,笺短情长。
追思屈子字千行。
忆古启今歌圣德,再话端阳。
婵娟文学社喜欢我的作品,可以赞赏鼓励哦!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