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密新闻
新密发展
新密美景
新密美食
新密教育
新密政务

19952015永不褪色的记忆纪念我

郑州有什么记忆?

黄面包,亚细亚,法国梧桐,商圈,四桥一路,旋转餐厅,过街楼,南乾元街75号院,东方红影剧院,集贸市场……

寻找郑州20年的时代记忆

毛骞1

医药行业从业者

男,年来郑上大学,河南商专。

南阳方城人

1.来郑州第一天有没有发生印象特别深的事?

说起来挺闹笑话的,在我们小县城啊,没有那么多车,没有那么多人。来到商专之后呢,我们学校对面,有个早餐店,那个时候吃饭,过马路都不会过!当时,忘了是双向四车道还是六车道了,因为当时在我们的小县城,哪个地方都能过马路,在郑州,要走人行道,看红绿灯,两个红绿灯离得比较远,那个时候中间也没有绿化带,过马路都不会过,走两步就退回来了,走两步就退回来了。后来,跟着其他的师兄过,先走到中间的隔离带,再看另一条路,这才过去了,车来车往,在老家根本就没见过,所以,过马路都不会过。

2.对郑州的印象?

刚来,从老家来到郑州,一个新鲜的地方,从没有见过,感觉郑州很大,很繁华,很先进,那么,在郑州这一二十年了,已经融入郑州的生活了,所以,这是家了。从一开始的有点新鲜,陌生,到现在已经融入进入了,不管有好有坏,这都成了我的家了。就像我女儿说的:“爸爸是方城人,妈妈是荥阳人,我是郑州人。”

3.郑州最大的变化:

大,最明显的变化。刚来郑州上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四桥一路刚修好,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那个时候走道北环,都是一片农田,那时候没有郑东新区。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大了。

4.生活和工作上印象深刻的事:

有很多事,但是印象感触最深的,从一个学生刚毕业,到现在有了家庭,有了工作,这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刚毕业的那一年啊,我们是最后一届统招生,理论上说是能够安排工作的,但99年毕业的时候,已经不行了,没有好工作了,或者回老家,找家里的关系找一份工作。那个时候,考公务员也是刚刚开始,那么,大专毕业,不是,什么的,我们只能自谋起来,只能去人才市场投简历,去面试。那个时候,安排郑州户口的工作就已经很难找了,厂矿企业也好,都是合同工,那时候刚毕业的时候,同学们都是买套西装,买双皮鞋,衣冠楚楚的,带着简历,用人单位和学校,好多都是销售,那时候,猛一下子把我从学校推到社会上,很迷茫,也很焦虑,我上了十几年学了,不知道。能不能自食其力,为家里人节省点负担,这是比较迷茫的。比较幸运的是,那时候5月初,就找到了一个企业,5月7号,公司通知我,过来参加培训面试,那个时候,一干就是4年,那个时候还是外派,4年多,有8、9个月在郑州,而且外派还不是在省内,还是在外省,到04年中,回到郑州,在这里安家,置业。

5.对郑州最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

比较满意的是,郑州中原这一点,南北交流,造就了郑州的包容性,不管你是南阳的还是安阳的,来到这个城市,都能融洽的在一起。来到这里的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都有一个平台为人们提供一个好的发展。地处中原,发展的机会就比较大。

不满意的,人多了,商机多了,机会多了,交通就堵了,说实话,大城市病啊,郑州已经显现出来了,有时候,都后悔,不应该开车出来,应该骑电车,太堵了。

6.你眼中的郑州市什么样的?

文化、商业、历史,繁华和发展,中原地区有多少年的历史沉淀,在博物馆,文化的厚重感十分强烈,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包括现在,郑州的商品类,商贸都十分发达,包括港区、郑东新区,都是商业。

7.记得当年的亚细亚吗?

亚细亚呀,我是这样认为的,他反应了一个商场和商战的规律,不管是一潭死水的时候,还是激烈商战的时候,变革是最重要的,亚细亚之所以在郑州,在全国脱颖而出,出名,正式由于他的变革,因为90年那时候计划经济还在转型,那时候亚细亚就做出了服务、形象、商品、工资体系上变革,就活了,就火了。到后来,这个模式被大量复制后,他的存活率就不高,各大商场都有这些硬件。在没有一个很高的门槛的情况下,全国扩张,有点冒进了,他这个时候应该做更多其他的变革,他想一招鲜吃遍天,哪个城市没有几个大商场啊。在各大方面还没有站稳的前提下,冒进扩张,所以衰败了。所以我还是认为应该是模式的创新才最重要。但是现在没有一个可以代表郑州的高度,或是成就的,亚细亚是当时的昙花一现。所以我认为现在郑州人啊,应该再次崛起,从新拿出自己拿的出手的名片出来。

8.工作生活满意吗?

也满意,也不满意。在这安了家,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是社会竞争激烈,还需要努力。

9.目前的心愿是:

孩子刚上小学,刚开学不太适应,最大心愿就是让孩子有个好的环境,让他茁壮成长。人到中年,就把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了。

目前遇到的困难:

现在作为医疗行业,这行业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了,那么积极的竞争,像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这条路走不太通,就想着找一种模式来创新,也在做尝试,有收获,也有困惑,希望能多和朋友们交流交流。

孔丽2

医院院长

女,年来郑州上大学,94年毕业以后回到家乡工作,04年又来到郑州。

问:当时对郑州的印象?

答:第一是大,觉得整个城市很大,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第二是省会,省会的概念在我们这些县城出来的孩子心目中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作为全省的经济文化中心,它的这种都市气象和各方面的发展都远远不是我们那个小县城能比的,所以这个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再一个,有一些很复杂的东西形成了一种很复杂的感觉,当时郑州这个城市新旧交替,有很多正在发展中的、令人欣喜的现象,楼不断在盖,道路不断在扩宽,火车站人来人往,咱是一个交通大枢纽,这些都让我们觉得非常有活力和蓬勃,但是作为一个刚进校门的学生,我们对社会没有任何的认识,它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社会上复杂甚至丑陋的一些人和事,这对于那个年龄的我们来说,心灵的冲击也是蛮大的。

问:郑州最大变化是?

答:最大的变化首先是版图的扩大,我们上大学时候就觉得郑州已经很大了,到现在真的有了这种国际化大都市的雏形,它的城区的扩展,乃至空间的扩展,都是不可想象的,在我离开十年以后再回来,真的是瞠目结舌。第二个,郑州比20年前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年轻,更有朝气,更有激情,尽管它的年纪是越来越大,就像我本人,但是比起20年前,这种感觉给我印象更深刻,20年前新旧交替,其实还是旧的东西在主导,但是20年后,它是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这个是特别令人欣喜的。

说一点不好的就是,郑州真的太太堵了,特别让人抓狂,对此我也有一个反思,我作为一个机构的决策者,跟我们的城市有一点点相似之处,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波折,遇到困难,但是我们作为决策者,我们能不能有一种前行的思维,更好地来规划,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让这些事情进行得更顺畅些,这可以作为我们大家共同来反省的一件事。

问:有没有满意的地方?

答:让孩子来到郑州接受教育,对他的人生观的形成和视野的开阔,真的起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和推动作用,对此特别特别满意。

问:记得亚细亚?

答:最不能忘掉亚细亚的应该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了,因为亚细亚最蓬勃发展的阶段就是我们大学的阶段,“星期天哪里去,郑州亚细亚”,这一句广告词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而且我们真的是身体力行,大学的时候很穷,没有钱,花5分钱坐电车从大学路到亚细亚看升旗仪式,尽管亚细亚后来发生了很多问题,但在我心目当中,它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它前期的运作,对于整个郑州的商业以及形象的提升和在全国的影响力方面,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范例。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印象真的太深刻了。

问:对目前工作和生活满意吗?

答:生活很满意,工作不太满意,医院还处于起步阶段,方方面面的压力都很大,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是以往我在这个行业当中没有遇到过的,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走得很艰难,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放弃。

问:最大愿望是?

答:最大愿望听起来有点像心灵鸡汤,但这就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希望我的家人、我身边的朋友,都能够平安、健康。年轻的时候不懂得疾病和死亡的意义,尽管我是医学生,大一就学尸体解剖,但是我觉得那个东西是距离我很遥远的,是两个世界的,但是现在人到中年,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平安与健康的重要性。开玩笑的时候会说,我现在会敬业,会投入,但我不想拼命。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健康的重要,都能有很好的心态,有合适的饮食和锻炼的方法,让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问:最大困扰是?

答:最大的困扰还是医院,近几年郑州的这个行业发展非常迅速,新机构层出不穷,面临的市场压力非常大,互联网+的大环境,现在从市场推广宣传到线上线下结合,方方面面出现了很多新课题,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大家都要面对的,而我们这个新机构困难会更大一些,坦白讲,这是让我很焦虑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我们只有顺应潮流顺应趋势,不断去努力做出自己的特色出来,才可能立足,才可能生存。

李强3

九润茗酒品牌创始人

男,年9月3号,来上大学。洛阳偃师,玄奘故里。

郑大体院

问:对郑州的印象?

答:18年了,把整个青春都融入到了郑州这个大都市了,感触很深。

问:好印象多点还是坏印象多点?

答:好的印象是郑州由一个中小型城市真正变成了一个大都市,15年前,在郑州找一栋30层以上的楼是很少的,是一件很稀罕,很津津乐道的事情。现在再去找30层以上的楼,就是“到处都是一片森林”,这是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除了高楼,就是高架。

问:郑州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城市框架大了,就好像人的骨骼长高了一样。

问:印象最深的事情?

答:两年半以前,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后,举办了一个满月酒宴,是对我们家来郑州这么多年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来郑州之后认识的朋友的答谢,这也是对我们家庭的一次检阅。之所以印象比较深刻,因为当时来郑州的时候举目无亲,一无所有,但是上帝还是很公平的,现在家庭有了,孩子也有了,事业做的也还算不错。

问:最满意的地方?

答:发展的速度和魄力,以及对未来的定位都很不错,十几年前都没有郑东新区,现在东区到处都是楼宇森林,高端的门面房,还有地铁的不断建设,郑州机场二号工程投入使用,这些足以证明,郑州未来向一个国际大都市学习、靠拢。

问:不满意的地方?

答:交通问题,道路扩建速度跟不上车辆增加速度,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也是所有大城市的通病,好多朋友来郑州,高速一个小时,进城两个小时,这是很尴尬的一个局面,随着地铁和城际高铁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这个局面应该会有所改善。

问:怎么形容郑州?

答:后起之秀,解放前夕,郑州只是一个小驿站,现在及以后,它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目共睹的,在中国的发展史上,都是可以写入史册的。

黄河之都,绿城,商城,人口最多的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交通枢纽,中国人南来北往需要停留的地方,这些都足以联想到郑州。

问:亚细亚?

答:亚细亚在全国的名气都很大,是郑州的名片,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亚细亚变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问:对目前的生活工作还满意吗?

答:还是很满意的,干我喜欢干的事情,当时来郑州,觉得郑州是省会,大都市,就想要留在这里,打工创业,现在父母,妻子,儿女都在一起,其乐融融,时间和空间也都由自己支配,这样就挺好的。

问:最大的心愿?

答:有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大一点的实体公司、会所,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带领百十号业务精英在业界形成一个好的口碑,带领家人到国外的酒庄去参观、考察、旅游度假、合作,这是我愿意看到的一个局面。

问:困扰?

答:生活节奏比较快,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有着一种逼着你往前走,往前发展的压力,现在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了,而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了,邓小平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得慢了,就会被淘汰。

刘弋坤4

河南新中新安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男,98年的8月19号,是98年那一天第一次从老家来郑州,是从学校毕业,那一天上的第一天班,正好这两个号也都是比较吉利的号,作为车牌号。南阳镇平人。

问:您98年刚来郑州的时候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当时刚来郑州,郑州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远,当时大概6:45左右坐的一个客车,那时候也没有高速,下车的时候是晚上的8:45,一下子跑了将近14个小时,中间路上坏了2个小时,在郑州中心站打车到河南省博物馆,打车花了20多块钱,我们从老家来郑州的车费是20在郑州打车又花了20多块钱,所以也不知道是被宰了,还是真的太远了,郑州太大了。

问:在您看来郑州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印象?

答:以前都说“绿城”,我真的能够感受到绿城,九几年的时候我们学校一周全是法桐,就在桐柏路,现在我们学校都找不到了,都搬走了,工业化弄得,现在我们回母校都找不到感觉了。以前桐柏路的法桐树很粗很大,路也不是很窄,大概就两车道、三车道那样子,双向的,现在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树也没有了,种的小树苗,到了夏天热得受不了。

问:当时是哪个学校?

答:学校现在改名了,当时最开始是叫郑州第一预备军事学校,我们当时都是冲着第一预备军事学校来的,当时也想着当兵啊之类的。我上初中的时候,成绩还是很好的,上高中之前个人经历比较多,所以看着比同龄人要大好几岁,心理上成熟一些,中招考试的时候,因为学籍的问题,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没有学籍,学有学籍,就不能报考重点高中。我记得,当时我一个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中学生数理化,里面有两个学校招生,一个是郑州第一预备军事学校,另外一个是南阳第一预备军事学校,我报考的时候就报考了这两个学校,但是这个学校不是体制内的学校,那年招的学生最多的是三门峡的,当时学校组织车辆去三门峡接学生,我好多同学都说当时是学校把他们骗过来了,但是我对学校的看法就是,看你能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了,我觉得那个学校对我人生的帮助特别大,校长和班主任都是我们南阳人。跟别人提起自己的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会羞于开口,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这个学校教给我的,从初中跳过县里、跳过市里,直接来到这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刚来的时候,我连公交车都不会坐,那个时候在农村哪有公交车。我记得当时9月份,军训刚结束,我和一个同学,大家都叫他傻大个,我们俩从学校一路走到火车站,当时没坐过公交车,也不知道它在哪里停,也不知道那就是公交站牌,火车站有多远也不知道,一路走过去的,又一路走回来,所以现在要跟别人说这样的经历,别人肯定说你是个傻……(自己脑补吧~)所以,那个时候,我最的梦想就是要在郑州立足。可能是见识不一样,有些人到了北京就一定要在北京立足,但是就我们的学历、个人经历、个人能力呀什么的,我觉得郑州就适合我。毕业之后转的多了就知道了,其实郑州也没那么大,走到经三路再往前边一片荒凉,从东风路出来也是一片荒凉,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回想这么多年,我是和这个城市一起发展的。拿现在的状态对比当时的状态,已经不像当时采访的时候那么有梦想了,现在就是想把公司经营好。

问:您觉得这么多年来郑州发展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答:太堵了,框架拉得太大了,四环、五环都出来了,但是基础设施还没有跟上来。

问:您记忆中印象中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就是刚来的时候,那天晚上的出租车,到现在我一直在怀疑当时他给我绕路了没?

问:那您工作当中有没有印象比较深的事?

答:行业不规范,把非专业的、“无证驾驶的”的公司剔除出去,让这个行业更规范。

问:对郑州最满意的地方?

答:没有特别满意的地方,对比刚开始来郑州的时候,肯定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最满意的肯定是未来,比如,地铁全部建好了、三环、四环高架建好了,快速道建好了,市区不堵了,就满意了。

问:最不满意的地方?

答:基础建设跟不上,进度太慢,一条路要修好久,修好了之后,路灯、红绿灯、电子眼,也很慢,会衍生出来很多问题。

问:用一个词或者几个词形容郑州?

答:包容,自立自强(上边政策不好,靠自己)

问:房价?

答:房价这个,你觉得值,就可以买,你觉得不值的时候,不管它定价多少,都不用_理会。(这回答……话说,前提是得有钱买呀,投资的前提是有钱吧)

问:对目前工作生活满意吗?

答:作为父母,想给孩子一个跟我自己的不一样的童年和生活,对比我小时候,我对我给孩子的生活是满意的,但是我的孩子肯定是不满意,因为这是强加给他的。生活呀、工作呀,肯定还是希望更好一些。

问:对郑州目前最大的心愿?

答:城市别再扩大了,就这样就挺好的,小时候从村头走路到村尾也就一会的时间,现在城市再大,你每天走的地方还是就那几个,再大也没有意义了,(是不是没有家的味道,家的感觉了?),基础设施更加跟不上了,害怕我们老了之后,还是一直在等待,等待地铁几号线建成……

问:最大的困扰?

答:经济什么时候能够好起来,各个行业都在紧缩,不景气,经济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问:郑州吸引您留下来了?

答:包容,郑州和别的城市不一样,想在这里证明自己的存在,也要用自己的包容去看待自己经历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

河南之于中国,就像中国之于世界,是一样的。

晋育锋5

资深酒业从业者

男,89年来郑上高中,老家巩义

问:89年来郑州的时候,郑州给您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答:那时候还比较小,路也很窄,城市框架也不大,当时高中那几年,骑着自行车就把所有的大街小巷给走遍了。那时候“断头路”要比现在多得多,从桐柏路过了陇海路就没有路了,就是村庄,村庄过完就是农田。

问:那时候郑州规模还是比较小的是吧?

答:是的,农业路往西边也不通,从南阳路往西是要翻越铁路的。当时这城市真的不算大,陇海路就是比较靠边的一条路了,现在的陇海路快成中心高架了。但那时候城市绿化要比今天好得多,那个时候可以称得上“绿城”。

问:嗯,名副其实的绿城,那时候都种的法国梧桐是吧?

答:对,那时候都是法桐,绿化覆盖率是比较高的,很多街道到夏天都是看不到太阳的,树很大,把阳光都给挡住了,所以那时候才真正称得上“绿城”,现在就不行了。

问:您觉得这20多年来,郑州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呀?

答:城市大了,就这一个字,大。其他的倒没什么更鲜明的个性来形容这个城市的变化。铁路枢纽大家都知道,这些年的变化无非就是一个字,城市框架大了。

问:您对郑州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答:先说不满意的吧,不满意的是环境,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包括经济呀,创业呀等各个方面,所以我说的环境不仅仅指大气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我现在是郑州、成都两地跑,两地办公,那郑州和成都两个城市对比的话,会发现它们的差异确实挺大的,无论是人文气息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郑州的的确确和成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满意一点的,交通越来越发达了,还是交通枢纽的作用,无论去任何一个地方都很方便,这一点是相对满意一些的。

问:您来郑州这20多年了,肯定有很多故事,让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好像没有太深刻的事情,没有那一件事是特别需要去铭刻的,从上学到工作再到创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顺畅的。很多人能够记得自己所经历过的波折,我可能在过去这些年没有经历过这些波折。如果说能回忆起来的一件事的话,我之前对东区的一个判断是对的,当时郑东新区刚刚起步,政府投入的资源和力度挺大,但当时东区刚刚建设的时候,确实有很多质疑,争议很大,有一年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也说过,五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现在那个地方不能称之为一个城区,那是一个工地,五年以后才能看一点点效果,现在根本看不到。

问:嗯,东区虽然现在很漂亮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一直在建。

答:对,当时也有很大争议,当时东区被称作“鬼城“嘛,所以要等到五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现在也算是印证了。

问:您来郑州这么多年,你肯定对当年的城市名片“亚细亚“非常清楚,能给我们讲讲亚细亚吗?

答:那是好些年了,在当时他确实引领了郑州商战,也是郑州商战的始作俑者,也是极力推动者和领导者。后来亚细亚因为在扩张中的战略失误,导致最后不及而终,逐渐走向没落,这在国内的经济学界,也被列为极具代表性的失败的案例之一。但是他当时代表了郑州商业在20多年前的辉煌,这算是一张城市名片。东区也算是现在的一张名片,交通也算是一张城市名片,然后是小吃,郑州的小吃,虽然有些消费者不见得完全知道或者说如数家珍,郑州小吃不是源于本地的,中原的这种包容让各地的小吃都能够在郑州这个城市生根发芽,我们现在能够回忆起来的耳熟能详的一些美食,没有哪个是原创于郑州的,包括烩面也不是郑州的,不是河南原创的,只能说它来到河南之后发扬光大了,所以从美食角度来说,郑州没什么原创的美食。过去一直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极具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代代传承,形成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风貌,这个风貌是什么呢?就是包容,无限的包容性,无论是哪个行业,无论是任何品牌,或者说各地的任何美食,在郑州、在河南的市场,都能发展的很好,这跟本地土壤中与生俱来的包容性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对郑州做一个城市性格的描述的话,包容反而更能成为郑州的一个名片。

问:能不能谈谈您对郑州城中村的看法?

答:城中村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任何城市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村庄不断地被吸纳进来,又不断地通过城中村改造,消失一部分。应该说城中村见证了一个城市疆域由小变大的过程,他也是这个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不仅仅是郑州,任何城市都有大量的城中村,一个城市的版图在不断地外延,不断地扩大,在扩大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将新的村庄纳入进来,变成新的城中村,旧的城中村消除了,还会有新的城中村诞生,这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其实我一直反对,把很硬性的一些指标提出来,排出一个时间表,要用多久的时间来消灭城中村,只要城市的版图在扩大,永远消灭不了城中村。因为中国的城市发展理念跟欧美的国家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发展是一点一点的零碎的扩张,每个城市都是,沿着四个边一点一点像外扩,向外扩,又不是在一块空地上建立卫星城,城市外延上本来就有大量村落存在,城乡结合部永远都会存在,过去到二环到三环,今天到四环到五环到六环,所以只要城市版图不断扩大,永远都会有城中村现象存在,永远伴随城市发展进程,见证城市发展。所以首先得从发展上看待城中村,它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一直反对随随便便排出一个时间表来消灭城中村,首都北京直到今天还没有消灭完,作为一个普通的省会城市,干嘛非要提出这样一个激进的时间表呢?第二个方面,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城乡一体化,但是城中村,村民的性质、身份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跟城市里的人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当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了,这些人,他们干嘛?城市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他们并不需要就业机会,随着城市发展,诞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实力阶层“,说得不好听就叫包租公、包租婆,他们在城中村,不用出去工作,把房子不断地加高,不断地有房客来来去去,他一样有收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太容易融入城市生活。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不断的消灭城中村,名义上是让城市规划上更统一,城市更整洁,是为城市发展好,但是有一点,城市管理者有没有考虑过,城市里大量的外来人员,是因为城中村的存在,为他们能够低成本生活提供了可能,当城中村消灭以后,他们在城市里面还怎么能低成本生活?而客观上,任何城市发展又的的确确离不开这些外来人员,当给他们提供不了那么高的收入的时候,怎么才能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呢?他们的收入是不高的,他们在城市里赚钱养家的梦想是随着城中村一起被消灭了,一些人在城市里发展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所以返乡潮不仅仅跟经济发展有关系,跟城市的管理方式也有一定的关联。年轻人在城市的生存成本越来越高,过去在城中村租一间房子多少钱,现在在社区租一套房子多少钱,他们的生活水平是在下降的,可能这里边存在一种先天性的矛盾,城市发展对大量适龄劳动人口的需要和城市统一管理过程中城村中不断被消灭以后带来生活成本上涨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也会伴随着城中村一直存在。

所以我始终觉得对待城中村需要更多的宽容,第一它们是城市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推动者,当然它是被动性、被迫性的推动,是城市管理者决策下的推动。第二,只要城市版图不断扩大,永远都会有城中村现象存在,不要人为地排个时间表就要消灭它。第三,城中村的改造令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梦想破灭,他们实现不了来这个城市之初的梦想,中国梦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是每个人从切身利益出发的梦想,梦想破灭了,所以有了返乡潮。

问:能用一个词或者几个词形容一下郑州这个城市吗?

答:包容性,各个地方的人来到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任何品牌、行业都能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发展。活力,郑州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还是挺大的。

吴威6

男,医药保健行业

年来郑州,上学

老家南阳

跟家乡南阳的烩面很不一样,郑州的烩面,有很多粉条、豆皮。方城烩面就是纯烩面,没有这些配料。

城区面积大,高楼多了

初来二七纪念塔印象深刻,是标志性建筑

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毕业之后找工作。因为我们毕业那一年是毕业工作不再分配的时候,找工作不太满意,生活困顿。记得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没有生活费了,一个同学发工资,给我送了50块钱,骑着自行车。那时候关系很好很讲兄弟感情,他有工作我没工作,发工资第一时就照顾我,他一个月也就块钱,一天八块钱.

我们住在七里岩南面城中村,烩面两块钱一碗,还送两瓶啤酒,凉菜一块钱一盘

毕业两三年后(02、03年)在天士力业务公司做最基层的终端代理,每天看产品陈列、统计销售等等,因为之前付出了很多,基层工作积累的经验比较多,所以做事效率特别高,成绩比较明显,这是我人生起步的时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最满意:城市在不断发展,收入在不断提高,东区是郑州的一个亮点,是最满意的地方

最不满意:老城区现在在改造。到处在挖沟、修路、很多桥梁设计不合理,东区可能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或者相对来说这样的问题会少一些

绿化越来越差,20年以前郑州还是“绿城”,在全国排名前几的绿化现在没有了,而且道路规划这方面协调性不够,“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来自民间的这句话是非常切合实际的,也是切身感受。因为喜欢这个地方,所以会挑好多毛病,就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会有争吵,会天好多毛病,但还是最亲的人,希望她变得更好,对郑州就是这样。

96年的时候郑州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不太大;现在来看的话,20年过去了,郑州应该算一个中型的城市。

郑州是一个让人留恋的城市,毕竟他是我的家,他过去是将来也会是;另外他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希望他能够慢慢的完善起来。

商贸、物流、大交通

电视上经常看亚细亚升旗,现场看过I次升旗

亚细亚辉煌的时候是我们上学的时候,不像现在对商场经历、了解这么深,我们了解的可能是比较肤浅的一个东西,如果要说的话,我认为可能是因为扩展的规模太大和速度过快,导致管理不到位,亚细亚在当时也是红其一时的,我觉得不管是任何企业、行业,管理都很重要,所以我觉得他输就输在管理上,所以只能是一个过客,而不是一个百年字号。

那时候亚细亚是郑州的一张名片,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郑州的标志。但是现在能一说就谈到郑州的没有,如果少林寺算的话。

满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这个人比较乐观,什么事情我都觉得很满意,但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和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只能说整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

先生活后生存。什么苦日子都过过发过报纸、贴过小广告、发过传单、当过搬运工(轴承)每天骑车多里地,但是付出都是有回报的,这都是我经验的积累,为了以后能走得更好。

最大的心愿:希望能把父母接过来一块住,能够一家团圆,太太孩子都健健康康的

困扰:大的经济环境不太好。30年河东,30年河西,快到了不惑之年,面临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能不能寻找到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突破口,创造更好的生活。换句话说就像数学上的抛物线一样,有波峰有波谷,那么这个波峰会什么时候出现。

我觉得是心中有信念,在更高的平台上会有更大的发展,是想有更大的平台,个人有更大的发展,想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我来郑州之后委屈谈不上,我这人比较乐观,挫折肯定是有的,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也有过,现在有饭吃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所以说所有的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不喜欢你抱怨别人,抱怨社会,你出现的问题都是自身的问题,你有没有把自己调整好,是不是自己的心态不好,方式不对,路子没走对,所以说也不要埋怨郑州,因为郑州的发展也是靠我们每个人的,对吧,所以说如果郑州出现了问题的话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问题,这是一个集体,就像中国出了问题,也不能说都是领导人的问题,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是一样的。

杨东方7

地产行业营销总监

男,年来郑(中原工学院),年来郑之后一直待在郑州。

毕业后在顺驰,在房产10年时间,也对从房产很有感情。

:90年代末来到河南的省会城市/大都市,第一感觉:大城市,人多,车多。当时印象最深的是满大街的黄色的出租车(面包车/面的)和整个郑州市的法国梧桐。

90年代末整体的框架还是比较小的,这么多年,现在郑州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从房产来看,发展非常快,包括东区的发展,北区都发展到黄河边了,往西有郑商新区,往南有中原新区,前两天我刚在规划局网站看到一个郑州的四环的正式规划图,整个高架的快速通道的方案已经出来了,包括郑汴工程、近两年加大力度的的港区发展,所以来讲的话,整个城市的发展非常快的。

那时候年龄小,记得不是太清楚,可能是初中的时候,来到郑州亲戚家过春节,在东三街一块,家里人都在忙,自己一个人就出来溜达溜达,那时候最出名的就是亚细亚、二七广场,就从东三街经过文化路到金水路,到二七,看了看二七纪念塔,春节嘛,也没事,基本上每天吃完饭就出去溜达转转,晚上回家,就把周边的整个的地图给画出来了。通过几天的转,文化路、金水路、黄河路、东三街啊附近大大小小的几条路,边走边看建筑、路标,就凭记忆草绘了一下片区的地图,我对这一块印象是比较深的。以前到一个城市还会买一张地图,但是现在的话就都是电子地图了,这种形式也是很少见了,所以说起来这件事我还是印象比较深的。

最满意:整体来讲,不管对城市的发展还是建设,包括郑州的中原文化的包容性还是很满意的。郑州作为中原腹地的一个城市,五湖四海各方面人都有,所以说他的包容性是很大的,不管是东西南北那里的人都能很快的融入这个城市中,跟咱河南的文化(中原文化的包容性)、很悠久的历史文化,都是有关系的,所以从总体来讲,对郑州还是比较喜欢的。虽然说现在有点堵啊、雾霾啊,但是这些问题我觉得都会随着整个城市的发展、各方面的完善,这些问题都会随时消失的。

其实,用一个词来讲的话就是跟咱们公司比较有缘,就是大美郑州

对城中村,无论是哪个行业从业者,从外地来到郑州求学或是求职,对城中村有深刻的记忆。刚毕业在城中村租房,相对来说成本比较低,我们在这里工作、奋斗,非常难忘。但是这几年,现在城中村改造,很多三环以内的城中村基本上快拆完了,包括三环以外,也已经剩下的不多了,一方面是郑州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另一方面城中村也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心愿:希望家里女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李银钊8

悦美整形总经理

男,年来郑求学,8年记者,整形行业近10年。

刚来郑州,看到路上车水马龙,那时候没有太多的私家车,自行车特别多,我自行车不敢骑,过马路不敢过。给我的感觉是郑州是一个大城市,一切都是很新鲜,觉得以后人生充满了希望。而且当时郑州号称“绿城”,特别漂亮,那时候我们上学就在郑大嘛,

然后绿树成荫,绿城广场,感觉非常漂亮。

郑州最大的变化,如果再用20年倒回的眼光来看的话,我觉得就相当于我们的经历一样,20年前的郑州就像是我刚从农村出来一样,比较淳朴,比较有乡土气息,相当于一个村姑一样,那么经过20年,郑州的发展非常迅速,现在的话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特别是我们的郑东新区,特别漂亮,我有朋友、甚至是国外的朋友,因为我们做整形跟韩国交往的比较多,我们经常会请韩国的专家医生来中国,来的话,我们会带着他们在郑州市做一个大概的了解,转一转,看一看,就会到郑东新区看一看我们的发展,那国外也是觉得我们这些地方做的还是不错的。

最满意:可能是因为我是本土人我是郑州新密人,我最满意的是这里充满了亲情和友情,自己的朋友圈都在这里,在这里非常的舒心,另外这里机会也蛮多的,适合我们做一些事业啊,发展创业。

最不满意:最不满意的就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郑州天天修路,修的我们非常恼火,让人非常生气,直接影响到了我们事业的发展,没有规划,任意想怎么修就怎么修。特别是这个问题对做事业、企业来说非常不方便,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郑州作为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服务方面还很落后,跟北上广的一线城市差得很远,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磕磕绊绊,非常麻烦。我有朋友在浙江也有企业,浙江杭州人家的公共事业部门、政府服务真的是为企业上门服务,排忧解难,而我们的还存在刁难、设卡,让你做一些事情非常困难的这样一种状态,在国企跟私企之间存在这样的一个发展的瓶颈,让人很不舒服。还有就是金融环境,郑州的金融环境不好,特别是融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方面,企业的发展很需要资金,那么我们在做一些融资项目,比如说贷款,抵押贷款比较繁琐,对中小企业还是没有服务到,真的还没有彻底放开支持民营企业这样一个政策。

我想对郑州说的是:我非常热爱这片土地,尽量不要让我们这些创业的人员感到失望,希望我们的郑州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美好,而且让我们这些生在郑州,长在郑州然后家在河南的这些创业人士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让我们的一腔热情都抛洒在这片土地上,能甘心情愿。

我是郑州大学的新闻专业,做了八年的新闻记者,然后就转行做了医疗整形行业,做医疗整形也有将近10年的时间

亚细亚:在广告学里面,开创了可以说是中国广告学的先例,他启发了广告策划在商业运作当中的先河。大概是九几年吧,一提起来就是“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哪里去”,而且在全国都掀起了“亚细亚”浪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作为新闻传播、广告来说都是经典的案例。但是到最后亚细亚的败笔收官,是令人非常遗憾的,当然这也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因为当时的产权不明晰,总经理和国企(亚细亚是个国企)的责权不明晰,即内部管理和产权的划分问题造成了亚细亚的遗憾退场。

城中村:我认为城中村在郑州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们现在做企业,我很怀念城中村,为什么呢,就是对于我们做企业来说员工的成本在不断增加,因为现在城中村全部扒掉了,住宿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当时住城中村80块钱左右,但是现在基本就翻了10倍还要多,那么这一部分成本就必然转嫁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之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那么现在一味的造城运动,拆迁城中村,对郑漂来说生存面临很大的压力。作为企业来说,真的增加了他的运营成本。所以我觉得城中村对城市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对我目前的工作和生活非常满意,因为这是我的一个理想,我是在为我的理想在工作在拼搏,我一直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事业,然后呢这个事业就是我在希望中做的。

我希望悦美整形将来能做一个上市企业,把他引领到上市企业,在我的努力下,在我有限的生命当中吧,做一些我认为是有意义的事业,为更多的爱美者、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安全的医疗美容服务,我认为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一件非常伟大而可爱的事业。

困惑:修路、融资问题我们先现在有更多的合作伙伴邀请我们在各地开分支机构,开分店、吸纳人才(企业要想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司广学9

石材行业个体经营者

男,年在西安上学,经常经过郑州,99年毕业留在郑州,42岁。石材行业,个体。驻马店人

郑州火车站人特别多,旁边的楼特别矮。从火车站忘学校走有个一路公交,特别特别长,(00年才有双层公交路)。当时坐黄色面的到北环就像农村一样,黄河路以北都是庄稼。

感觉郑州火车站跟西安相比很小,下车后出来就感觉在西安很宽敞,郑州火车站就相对比较小,比较拥挤

最大的变化是原来古色古香的老建筑都消失了,到处都是高楼林立,马路也变宽了,但是还是堵车。

02年在郑州买房子的时候印象比较深刻。从乡村来到城市,在城市里面买房、装房,上几代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在我这辈经历了。

最满意:感觉各方面治安环境、医疗保障都很好,

最不满意:堵车堵得太厉害了。有时候从东区回到老城区,若赶上高峰期,本来可能20分钟的路程要两个小时才能走完。

很有活力,机会很多

当时早上的时候去亚细亚看升国旗,礼仪小姐骑着摩托,在广场上溜一圈,感觉很稀奇,里面的东西都是奢侈品,很贵的。我95年回到郑州的时候升旗仪式的地点已经不在了,但是亚细亚还在,但明显形势不如从前了。

升旗、微笑服务

因为现在商业不景气,在城市里面生活还是很有压力的。

心愿:经常跟家人在一起,能有时间锻炼身体。

我是乐观型的人,基本做什么事都无怨无悔,走过就走过了,追求的经历多一点,磨练多一点,留给自己思考的时候有很多借鉴的地方。我总结过一句话就是“经历过的都是精华”。

人往高处走,大城市机会很多,我们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走出农村,过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自己的愿望,也是我们父辈夫人愿望。我现在的梦想就是想到一个更好的国际大都市里生活。

鲍海娜10

飞亚达表业

女,飞亚达集团,新乡人,年来郑,商专上学,公办大学,国家全包,不用学费,每月补助40块钱。

郑州是一个挺兼容并包的城市,就是什么样的人,在郑州都能生活得很好。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文化,在郑州都能体现。就是看似没有什么个性,但实际上它什么都能够包容,这就是他最大的个性,包容性很强,就像中国文化一样。中原文化,不关你是四川文化、南方的,北方的文化,都能相互融合。不像北京文化,有很强的地域性,一听就知道是北京人,有点排外,但是郑州人,就像郑州烩面一样,大碗烩面,很敦厚,很实在,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在郑州都可以。

刚来郑州的时候,感觉学校(商专)已经很靠西了,有次去动物园玩,就觉得好远好远啊,就是这个城市当时也觉得还是蛮大的,现在回想起来,跟中国经济也是挺像的,就是2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市郊现在都变成了市中心,当年的小低房现在都很难找到了,到处都是高楼林立,就是越来越城市化了。

还有一点就是,原来郑州叫“绿城”,绿树成荫,现在因为雾霾都排名倒数其二了。

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因情因景而议,就是我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会触景生情,浮生之前的回忆。我记得以前毕业的时候在都市村庄里面租一间小房子,我跟我好朋友合租,一个月80块钱,然后忽然有一天我们俩从那过的时候,说“咱俩的记忆都没了!”(哈哈)现在基本上郑州都不太能见到都市村庄了,全部都拆掉成为高楼了。我觉得就是有时候当兵你想怀一下旧就找不到那个怀旧的感觉了。

最满意:我觉得现在东区就不错,当我开车、骑车还是慢跑的时候就觉得东区环境、道路各方面建设的还是挺不错的

最不满意:环境+堵车“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就是好像整个城市规划没有系统性,就像我们写文章也好,工作也好,是不是需要有一个提纲挈领,就是先要把这个骨架打好,然后再做各个分化,现在郑州的整体规划给人感觉就是我需要这样,我必须这样,那么我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就不考虑。就像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之前青岛的排水系统是德国人做的,说他们的地下通道用了一百年,现在青岛下雨都没关系,排水都很好,因为他们会考虑的很长远。那我们郑州,下一场不管大大小小的雨,都可以划船,交通在堵的基础上就成了“爆肚”(暴堵,哈哈)

中原居中嘛,我觉得郑州就是比较中庸,他很朴实,虽然它发展很快,但是他骨子里很朴实,还是很有包容性的城市。

啊,我知道亚细亚,我还特地去看过!亚细亚在我们刚来郑州的时候,非常非常火,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就和同学约着去亚细亚看升旗,然后早上就很多人,人山人海,因为亚细亚在开门之前有个升旗仪式,(那时候郑州没有什么商业,就一个亚细亚、周边有几个零星的小商业,二七的商圈几家,那时候没有京博大,也没有丹尼斯,就一个亚细亚,一个郑百,但是亚细亚是做的最好的)升旗的不是一般的旗手,他升旗的都是美女,大家人山人海的看升旗,看完升旗后进去,用现在的角度他是最早的一个百货的雏形,里面就什么都有。亚细亚就是比较看重服务这块,服务特别好,因为之前是计划经济,所有的商业都是国有的,营业员看到顾客都爱答不理的,但是他们就是微笑服务嘛,所以在当时很受欢迎的,后来扩张的很厉害,在各地都有分店,但是他没有跟当地很好的融合,在一个就是资金链没能跟上,所以就慢慢慢慢的消失了。

很满意,我就属于乐天派,我觉得现在生活挺好的。

心愿:还是治理一下环境,让我们生活的更美一点吧,最起码我们下一代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可能我们这一代希望不大了,但是下一代能和我们小时候一样,能看到蓝天、白云,晚上能看到繁星。我觉得这是必须要做的,不然的话人会越来越多的逃离这个城市。那么越来越多的优秀的人士走了,慢慢的城市就会衰败下去。

郑州性格决定的,因为他不排外,不管谁来了都能生存,不关你是有能力的还是普通的、来自天南的还是海北的,都可以在这扎根,生长,因为不排外,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个归属点。

郑州,对于郑漂来说,有着太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在爱恨中,慢慢融入,于是郑漂就不在漂。因为郑州成了自己的家了。对于亚细亚这个当年的郑州名片,人们可以记住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广告,更是因为他是城市的骄傲。河南的骄傲。但亚细亚终究是远去的记忆,下一张郑州的名片会是什么?

寻找郑州记忆——未完待续。

寻找郑州一个城市和一个时代的印象活动正在进行,欢迎报名参加。

谈谈你对郑州的看法、见解、和印象。

过程保证录摄。

报名方式:







































北京市中科医院
白癜风怎么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mishizx.com/xmjy/4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