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压力下民营企业面临哪些发展难题,如何为非公经济提供更好司法保护?怎样才能实现中央、河南省委、郑州市委、新密市委和上级检察机关制定的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规定要求?年的这个春天,河南省新密市检察院一直在思索和解答这道“思考题”。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河南省新密市检察院吹响了服务非公经济新号角。
年5月4日上午,河南省新密市检察院在位于新密市曲梁镇的郑州安耐克实业公司召开“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座谈会,邀请郑州市人大代表、河南康宁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福顺、新密市人大常委、郑州安耐克实业公司董事长李富朝等30家非公有制企业代表就检察机关如何加强和改进服务非公经济工作向民营企业家问需问计。新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治怀;市人大副主任王彦国;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宋林祥;市法院院长张志勇;市政府党组成员张志强及新密市公安局、司法局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当天的座谈会。座谈会由新密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俊华同志主持。
座谈会上,李俊华检察长代表新密市检察院向30家非公有制企业代表通报了新密市检察院运用检察“组合拳”,在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些经验做法:
新密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俊华同志
一、紧密结合市情、突出问题导向、服务创新创业
新密市检察院一是紧密结合市情、突出问题导向、服务创新创业等特点,引导干警树立“服务大局首先就是要服务发展,服务发展重点就是要服务企业”的理念,主动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需求,找准检察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式,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企业家健康成长。二是牢固树立对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理念,坚持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平等、法律适用和法律责任平等、法律保护和法律服务平等,充分发挥打击、保护、监督、教育、预防等职能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发展。三是着眼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法治需求,部署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年以来,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开展调研6次,组织法制宣传教育、企业座谈会30余次,了解企业需求,增强企业认同,检察干警服务非公有制企业意识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制定出台《服务新密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确定并落实爱民承诺十件实事,服务企业发展思路不断明确。着力发挥预防教育、查办职务犯罪、打击涉企犯罪等职能作用,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优化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注重改进执法办案方式,延伸服务触角,协调解决企业合理诉求,帮助排忧解难,为党委政府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积极履行检察职能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是依法打击侵犯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的刑事犯罪。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密切配合,突出打击盗窃、抢夺、诈骗非公有制企业财物和由经济纠纷引发的暴力讨债、非法拘禁等犯罪,以及对非公有制企业敲诈勒索、收取“保护费”、强买强卖、寻衅滋事等黑恶势力犯罪,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周边治安乱点的专项整治,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加大对侵犯非公有制企业知识产权犯罪的惩治力度,助推企业创新发展。高度重视对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涉众型犯罪的妥善处置,化解矛盾风险。二是依法打击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的职务犯罪。要通过履行反贪、反渎职能,严厉惩治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审批权、资产配置权、审核权向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伸手索贿、受贿以及不作为、滥作为,贪污、挪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犯罪行为,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三是强化对涉及非公有制企业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依法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在涉及非公经济领域的诉讼、执法活动开展法律监督,把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与查处司法腐败结合起来,注重查办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的虚假诉讼、贪赃枉法等司法人员违法犯罪案件,促进和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三、合理延伸检察职能拓展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范围
一是结合司法办案,加强法制宣传。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采取普法讲座、以案释法、邀请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等方式加强法制宣传,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守法经营、依法维权,提高经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二是发挥好检企联络人、派驻产业集聚区企业服务小组等平台作用。探索建立班子成员联系帮扶企业、企业权益保护联席会议、产业集聚区设立检察室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延伸法律监督工作触角,畅通非公有制企业诉求表达渠道,深入了解非公有制企业在生产发展、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法律服务。三是加强风险研判,增强预防实效。认真梳理近年来办理的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案件,帮助发案企业查找漏洞,提出建章立制建议。对办案中发现的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探索组织区域性、系统性、规模性的专题预防活动,促进有效解决。积极研究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法律适用问题,主动为市委、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依靠法治防范风险的能力。
四、转变执法方式提升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效果
一是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在处理涉及非公有制企业案件时,注意听取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意见,严格区分高检院提出的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个人犯罪与企业违规的界限、企业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与违法犯罪的界限、执行和利用国家政策谋发展中的偏差与钻改革空子实施犯罪的界限、合法的经营收入与违法犯罪所得的界限、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兼并重组中涉及的经济纠纷与恶意侵占国有资产的界限等“七个界限”,依法惩治犯罪者、支持创业者、挽救失足者、教育失误者,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三者的有机统一。二是注重改进执法办案方式。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和企业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有些涉及企业关键岗位和技术人员的犯罪案件,在办案时机和采取强制措施的方式方法上要慎重把握,有些案件可以暂缓查处。要把握好使用强制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度,充分考虑综合效果,做到“六个不准”:不准随意冻结企业帐号、不准长时间查封企业帐册、不准堵塞企业流通渠道、不准随意发表影响企业声誉的报道、不准未打招呼就随意抓走企业技术业务骨干、不准因执法办案直接影响企业洽谈重大项目和完成生产任务,最大限度地减轻执法办案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三是严肃检察队伍作风纪律。联系服务企业,就是联系服务群众。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坚决做到“六个严禁”:即严禁越权办案,插手经济纠纷;严禁在企业入股,到企业吃拿卡要;严禁利用办案接受企业赞助和拉赞助费;严禁占用企业的通讯、交通工具等财产;严禁在企业报销各种费用;严禁插手工程招投标等经济活动谋取私利。切实维护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的良好形象。
五、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长效性
一是建立健全检企联系机制。探索建立与重点企业定点联系、定点服务的机制,改变“坐堂办案”的传统模式,指派民行、控申、预防等部门的业务骨干担任联络员,实行上门服务,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随时听取意见、建议和服务请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制作检企联系卡,将检企双方相关人员姓名、联系方式、检察机关职责职能等制成联系卡,发放到企业。深化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检企座谈会、研讨会,听取企业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和信息交流机制。定期就查办的涉及非公有制企业案件情况,特别是案件发生的原因、特点、手段、规律与趋势,及时向企业通报,以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加强与工商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非公有制经济最新政策和发展情况,全面把握非公有制企业的司法需求,不断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工商部门反映的突出问题,要高度治疗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呢治疗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