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老梁记实》《梨园春》擂主名家大型戏曲晚会唱响新密
8月20日晚,秋风送爽,《梨园春》“擂主名家大型戏曲晚会”,在郑州城市学院剧场隆重举行。晚会由庞晓戈、月阳主持,著名豫剧名家刘忠河、虎梅玲、常小玉、王惠,明星擂主李新伍、赵金印等登台献艺,台上演出节目精彩,台下掌声不断,当晚约多人在这里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新密市,曾被人们誉为“豫剧之乡”,还被国家命名为"先进文化县市"和"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说起它的来由,却引出不少话题。据《密县志》记载,解放前这里各类戏班竟达个;又据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打虎亭汉墓”墓内彩色壁画“百戏图”验证,早在两千年前这里就是“百戏之乡”。
建国前后,河南活跃在郑、汴、洛一带的豫剧名演员,几乎半数以上都与新密市(原密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的老一辈艺术家常香玉、马金凤、王二顺等,都曾在密县搭班演出。在那个年代,主要是密县小煤窑很多,矿主们出钱养活剧团一班人,让演员为矿工唱戏。矿老板的目的是调节矿工们的苦燥生活,调动劳工们的积极性,通过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愉悦,刺激他们多干活、多挖煤,当然自已也多赚钱了。当时是谁家煤窑上戏越唱的多、唱的好,矿工们的干劲就越足,出煤就越多。当然附近的群众也分享了看戏这份福气,久而久之,乡下群众也都染上了看戏瘾,由来已久的众多“戏迷”就这样产生了。乡下的“戏迷”为了看戏,可以饭不吃觉不睡,有的就带着干粮去看戏,如果在戏台下占住了一个好位置,可以原地不动连续看三场。在偏远的山区,一些戏迷竟提着“灯笼”跑二三十里地看夜戏,天晚了,还有些戏迷在附近就找个麦秸窩躺半夜待天明再回家。
五十年代后,热爱戏曲的人越来越多,据《密县戏曲志》记载:全县农村业余剧团最多达到多个,演员多位。新密市地形以山区丘陵为主,早期多以“地摊戏”的形式出现,就是选定适中地点人多的地方,戏班上的锣鼓手用敲锣方式招徕人,人围一大圈之后,乐队靠边一坐,有的“一拿二”、有的“一拿三”丶"一拿四"(鼓丶手钗、锣、堂锣等),几个演员在中间就开始亮戏。一传十丶十传百,看戏人越来越多,站后边看不到的,戏迷们就在后边乱吆喝,这时的戏班就出现了新招,开始兴搭“土台子”。在古庙会上,或喜庆日,戏班上结合当地管事人选择一个有坡度的地方,因地制宜,筑起高1.3米、宽7米(台口)、深12米的土台子,然后在戏台左右两侧再竖起6根坚实的主高杆,深埋地下0.75米左右,称为“老杆”,而上边则绑若干根横杆,撑起布棚,后台周边围起高梁杆箔当围墙,戏台子就成了。唱夜戏的灯光,则是在戏台两边“老杆”上吊两个鳖灯,点灯用的大多是棉籽油,后来才改用煤油汽灯。那时候的土戏台是随演随搭,演后即拆。
而现在的土戏台木杆已换成了钢管,布棚也换成了宽大厚实的帆布。有的还用上了大型流动舞台,包括灯光、音响、字幕机、电打布景、宽大厚实的地毯等一应齐全。还经常见到一些剧团在乡下演出,因为“台口”(在一个地方演出)时间短,就因陋就简划定平地当戏台,而在台子前拉根绳线或摆木杆、地下划一道白线等为界就可以演出了。在一个地方演出的“台口”,一般都是3天6场戏,头一天有夜戏,第二天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场,笫三天是正戏一天演三场,演的好戏迷们还要追加演出叫后涝,多演者另外加钱当然优惠。
现在这个市除有固定的80多个文化大院和4个剧团、13个民营艺术团外,每年在全市19个三天以上的物交会和个古庙会上,仍有省内外30多家剧团到新密乡下巡回演出。农历二月十五这天为最多,因为这是煤窑上的老规矩,这天竟会有四五十个艺朮团体在各地演出。省内外剧团跑台口的(现在叫经纪人)都知道新密人爱看戏,有些业务员提前几个月就到农村各地订“台口”,先交5-元订钱立下合同,到时候如果不演订钱不退,一般都非常信守合同,有时候到节会多的时期,出高价还请不到剧团呢。实际演员们也都可热到乡下演出,因为演员无论到那个演出点,当地群众都管吃、管喝、管住、管车接,接待非常热情。而剧团的演员们老是盛情难却,他们并不讲究吃住。有时候在条件差的地方,就在土台子上风餐露宿,而尽力表演精彩节目仍坚持始终如一。
在戏曲面临不景气的今天,在新密老戏迷带动新戏迷,爱好看戏的人和戏曲演出场次也越来越多,古庙会上、乡村、企业、一些富裕户庆典和办婚丧嫁娶等,都争相请剧团演出,农村各地唱戏不断、热闹非凡,豫剧之乡的文化生活仍然十分活跃。当然,这种兴旺的局面除了众多戏迷的捧场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家和开明之士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政府、文化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演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当在其中。新密市的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还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也为古老戏曲遗产的抢救与传承和戏曲艺术团体的生存、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