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城记》总第期年2月5日
新密历史上的
疫情防治和瘟神信仰(上)
□杨建敏
庚子鼠年,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正在开展一场高强度的疫情防控攻坚战。
新密市委、市政府早动员、细部署,全市广大干群上下同心,克难攻坚,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各种疫情,新密市(原密县)也不例外。
频繁发生的疫情
新密历史上曾经疫情频发,用“几十年一遇”并不为过。因清代之前的文献缺失,从清代开始,我们可以从各种地方志书中,一窥瘟疫(传染病)的足迹。
清嘉庆二十二年(年)《密县志·卷十五·杂录·祥异》记载:
康熙十九年(年),旱。大饥,疫。
康熙二十年(年),瘟疫伤人甚众。
康熙二十九年(年),牛瘟十死八九。民饥。
乾隆十四年(年),大水坏民居。岁歉,牛疫多死。
乾隆五十一年(年)春,人相食,瘟疫大作。
嘉庆十八年(年),秋,淫雨、陨霜杀荞麦,岁大饥,人相食。冬,十二月地震。
嘉庆十九年(年)春,大雪,道殣相望。夏麦丰收,瘟疫大作,人多死伤。
嘉庆二十年(年)夏,淫雨,人多疟疾。
嘉庆二十一年(年),春、夏淫雨,人多疥疾。
随后的记载,出现在民国十三年()《密县志·卷十九·杂录·祥异》中:
道光元年(年),七月,民多霍乱,病一二日辄死,城内尤甚。
道光十二年(年)夏,蝗蝻蔽野,秋,疫作。
中华民国七年(年),大有年,秋大疫。
民国八年()秋,大疫,太白昼见,至十一月灭。
年版《密县志·大事记》又载:
年是年8月,疟疾流行,县东关口最甚,旬内死亡8口。
清朝至民国的余年间,新密见于正史记载的各种疫情(不含牛疫)便有11次,不到30年便会发生一次重大疫情。瘟疫来到,“伤人甚众”“人多死伤”“病一二日辄死”,其情其景,十分令人恐怖。
新中国成立前,密县境内发生的流行性疾病,一般称之为“疫”“瘟疫”“时疫”等,主要有天花、麻疹、伤寒、霍乱、疟疾等。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病情重,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后死亡率高。最基本有效而又最简便的预防方法是接种牛痘。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种,人被感染后无特效药可治,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伤寒,由伤寒杆菌造成,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患者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症状。
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疟原虫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疾病,疟蚊主要在黄昏至日出期间叮咬。感染后初期的病症包括周期性发热的发冷、并有头痛、肌肉痛和疲倦。
新中国成立后,新密境内发生的疫情,主要刊载于年出版的《密县卫生志》:
年至年,全县黑热病流行,患病人,治疗人,死亡37人。
年秋、冬季,全县白喉大流行,发病例,死亡人(统计不完全)。
年至年,密县三年五季歉收,由于生活水平低,发生浮肿等疾病,发生浮肿病人,死亡人。
年10月,城关镇、新密矿区人口密集地区突然爆发流行病毒性肝炎,很快蔓延至全县七区一镇。年发病例,死亡5人;年例,死亡37人。
年全县伤寒大流行,发病例,发病率为每10万人人,死亡14人,病死率0.31%。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新密碑铭中所见之疫情
历史上所载或者未载之疫情,从新密市目前所发现的墓志碑铭中,又可一窥其踪影。
新密大隗洪山庙,庙祀宋代仁爱名医洪山真人。明代隆庆六年()《重修洪山庙台基记》记载:“时天下牛马大疫,普济保全于社稷,有功天下。”明万历十三年(年)《重修洪山祀垌记》亦载:“其为人也,好善安贫乐道,而无求世之念。岂忆宋王召之廊庙而调医太后,而厥疾即愈。宣医兵马,而马病即疗。”清嘉庆二十二年(年)《密县志》亦载:“尝奉召,医宋太后,疗兵马,投方辄愈。”
宋代名医——洪山真人像
洪山真人医道高深,他认为人兽一理,开人畜兼医之先河。曾奉诏入汴梁宋代宫廷,为太后医病。后宋军出现兵马大疫,又疗治兵马,去除疫疾,名声大震。
诗画全才钱九府,因染时疫而卒。钱九府(—年),字相书,号南浦,新密超化人。自幼聪慧敏思,勤学上进,20岁为增广生员。因双亲年事已高,自己从不远游,在巩县、洛阳、汜水一带讲学。61岁时中乾隆戊子科(年)举人,钦赐国子监录。其学识渊博,书画篆刻皆卓然有成。乾隆四十九年(年),“于甲辰二月遘疫疾,至三月中旬而遽殁”(《皇恩钦赐国子监学录戊子科举人应授文林郎钱公南浦先生墓志铭》)。“遘”者,遇也。他二月遭遇疫疾,一月后便亡故了,享年64岁。
钱九府弟弟钱九韶的墓志铭,为我们记述了一件发生在省城开封的疫情。钱九韶(—年),字太和,号南渟,中州诗人。早年著《芦花》诗,被当时文人交口称赞,诗出而名声大振,人送雅号“钱芦花”。钱九韶曾于多处书院教书,有个学生叫孟云苍,郑州人,家里非常贫困,钱九韶就推荐他到开封教书以养,不料却遭遇了一场瘟疫。《皇清恩贡士候选儒学教谕钱公南渟先生墓志铭》记载:“先生为之荐馆大梁,云苍携眷以往,值疫疠大作,其长子家妇皆死,云苍先生亦相继而亡。有弱女年十三,无所归,先生毅然收养之。”孟云苍一家四口死得只剩下了一个13岁的女儿,钱九韶就将她收养家中。
大隗镇南湾刘庆三,字凝五,号嵐崖,其父亲刘镇(太学生)与母亲皆死于“时疫”。《皇清例授登仕郎太学生嵐崖刘公墓志铭》记载:“嘉庆十九年春,父母偶感时疫,公侍汤药衣不解带,乃一月之间,父母相继弃世。”清嘉庆十九年(年)的这场“时疫”,见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年)《密县志》记载:“十九年春,大雪,道殣相望。夏麦丰收,瘟疫大作,人多死伤。”
密县城内名士,先后在广西、广东、安徽、河南多地担任武职的蔡启元(字贞夫,号友梅),亦逝于一场疫病。清咸丰十一年(年)春,蔡启元为送儿子到省城开封参加科考,感染时疫而去世。《皇清特授虞城汛分府以守府用晋昭武都尉贞夫蔡公墓志铭》记载:“不意咸丰十一年春,为子赴省送科,偶染时疫,溘然而逝,其子伏灵旋里,寄葬于城西南之原。”
清同治十年(年)八月十九日,中州名师李修馆(李芸生)去世,由其学生、赐进士出身五品衔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提督广西学政加六级荥阳受业门人孙钦昂撰文,赐二甲一名进士出身金殿传胪翰林院编修汜水受业门人牛瑄书丹的《李修馆先生德教碑铭》,为我们记述了一段疫情往事。李芸生父母早亡,由其叔父母抚养成人。不料遭遇天灾疾疫,他的叔父母均患病而死。《李修馆先生德教碑铭》曰:“事叔父母,如事父母。蔼然孝子,交称众口。岁值饥疫,天灾流行。痛失所抚,俯仰伶仃。”
因染时疫去世的,还有一位超化钱氏名人钱体元。钱体元,字善斋,号怡园,武德将军钱嵩峰之子,新密超化人。性正直浑厚,“修石桥以通行人,设义塾以育人才,施义地以惠贫困”,善行良多。《国子监怡园钱先生大人墓志铭》记载;“光绪戊寅岁荒,疫疠大作,翁染病不起,呼海晏兄弟等,泣嘱之曰,汝祖父年高在堂,我未获终养,死不甘心,汝等加意事奉,如我在时,我死后无使老人过伤悲也,言讫而卒,时光绪四年五月十三日午时。”清光绪四年(年)的这次“疫疠”,方志无载。
见于墓志碑铭记载的这些人,皆为当地名人名士,家庭自有财力医治。而在旧社会,更多的普通百姓遭遇疫疾,其情之苦,其状之惨,便可得而知了。(精彩内容,明天继续)
欢迎阅读《密县旧事》往期精彩内容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密县旧事‖煤海写春秋乌金铸风流——新密市刘寨煤矿初建记忆
密县旧事‖专偷贪官李老江
密县旧事‖父亲和姑姑成了孤儿——苦难家史(4)
密县旧事‖寻访李大钊先生郑荥密边区考察的足迹——纪念李大钊先生《土地与农民》发表94周年
密县旧事‖屈嘴“五代井”
密县旧事‖火烧罗家威
密县旧事‖九十年前的一场“战疫”
投稿信箱xmsyjm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