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城记》总第期年8月21日
新密《双楼村志》出版
——新密村志(3)
近日,新密市大隗镇《双楼村志》付印,这也是今年以来新密市出版的第三本村志。
双楼村位于新密市东南约30公里处,东边与新郑市铁炉、西土桥村接壤,西与陈庄村相邻,南与侯庄村相接,北临洧水(俗称双洎河),隔河与曲梁镇周庄村、黄台村相望,面积8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人口人,其中汉族人,回民人。
明、清、民国时期,双楼隶属于谢村保。双楼之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西汉画师毛延寿铁铸双楼,因洧水发大水,从来集黄寨毛潭被冲到此处而得名;一说清朝乾隆年间,张姓和李姓两家在洧水、潩水支流虎犊溪交汇处的东南高地上,修建两座并立的高楼而得名。
《双楼村志》编纂始于年11月,在村党支部书记丁有辰、村委主任白银朝等人主持下,由郑长林担任主编,修志人员深入村组、院户,历尽艰辛,寻资料,访老人,查碑记,撰稿件,历时两年多,终于编纂成书。该书页,30余万字,成为一部双楼村的百科全书,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
《双楼村志》序
修志如修史。双楼村历史发展千百年来,至今尚无一本完整的志书,此志书的出版,将填补双楼村古今文字历史记载之空白。
双楼西北部沟壑纵横,河流淙淙,东南部地势呈高低不平状态,是豫东平原向西延伸的末梢地带;向南遥望,透过沟壑纵横的丘陵区域,便是雄伟壮观的具茨山峰;潩水分支与虎犊溪在双楼西南的侯庄西部汇合后,顺寨西注入绕寨北向东流去的洧水(即双洎河)。这一险要地势,过去,对官家是旺地,对兵家是要地,对商贾是财地。因此,双楼是一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千百年来,闻名遐迩,享誉古今。然而,在双楼之名诞生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事沧桑,命运多舛,跌宕起伏。加上兵荒马乱,苛捐杂税,匪徒为患。村民们无不挣扎在饥寒交迫的生死线上。
年,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我们展开了走向新生活的壮丽画卷。几十年来,双楼人民不负厚望,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旧社会贫穷落后的小村,如今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新密市大隗镇的东大门。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村党总支和村委,研究决定编纂《双楼村志》,旨在为历史存真,为人民群众立传。
《双楼村志》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双楼人民的光辉历史给以忠实记载,旨在回眸过去,彰显现在,展望未来,福荫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充分体现双楼人民朴实、善良、勤劳、智慧,追求美好生活而世代拼搏的壮丽情景,以及双楼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就,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同时,为后人认识村史,总结经验,提供有力资证。也为进一步推动全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有益借鉴。这一志书的编纂,将为双楼村今后的全面建设,发挥出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中共大隗镇双楼村党总支委员会书记 丁有辰
年6月
《双楼村志》总序
沧海桑田变无穷,春夏秋冬四季平。
双楼古今盛衰事,洧水汇聚永传承。
古往今来,双楼人以其勤劳、勇敢及聪明智慧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遗产。
双楼在夏代叫谢村。明天启五年(年)设村级建制为保后,谢村始设为保,保管辖甲。保这个建制,一直沿用到民国中期。
谢村的起源,可追溯到夏代。依据就是西北隔河相望的夏代都城遗址(即新寨遗址)。因而认定:早在夏代,在谢村这片土地上,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到隋唐时期,特别是到了唐朝中期,由于战乱硝烟早已尘埃落定,社会局面趋向中兴,加上唐王李世民治国有方,很快就出现了大唐盛世,谢村(双楼)也得以再次繁荣昌盛起来。
谢村何时更名为双楼?有两种传说。一说:西汉画师毛延寿铁铸双楼被大水冲到谢村北河南岸而得名。一说清乾隆年间,张姓和李姓两家在洧水,潩水分支与虎犊溪相交之处的东南高地上,修建两处并立的高楼而得名。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唐末、宋、元,直至明永乐年间,由于各个王朝的长期战争,特别是元朝成吉思汗,虽有建树,但“只识弯弓射大雕”,致使蒙古贵族及各地封建地主贵族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上水旱蝗疫不断,使河南、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稀”。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大量移民。和其他地方一样,得到人员补充的谢村,慢慢的又发展起来。到明中期,谢村的人脉得以兴盛,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庙宇林立,市场繁荣的程度稍逊于大唐。
明末清初,随着你死我活的改朝换代的战乱再起,谢村的人民再遭磨难,一切事业再次陷入低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个时期的稳定,直到乾隆中期,双楼的商贸活动不光得以很快恢复,而且繁荣昌盛的程度胜过唐、明两朝。每年的老君,火神两个庙会及双日一集,更加昌盛红火。每逢庙会、集日必人山人海,车马云集,热闹异常。
清朝末年到民国期间,双楼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再遭厄运,可谓是世事沧桑,命运多舛。行政区划,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从兴到衰,从焉到勃,无不折射着国运乖蹇。天灾、战乱、匪患,纷至沓来,无不渗透着人民的斑斑血泪。从鸦片战争、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再到民国初期军阀混战、中期日寇蹂躏,后期国共战争,广大人民群众无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年,在人民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推翻了蒋家王朝的腐朽统治,人民翻身得解放(双楼解放于年),自己当家做主人。双楼街集市贸易更加红火。当时,光是煤行等规模较大的商号就达20多家,其他像粮庄,日用杂货铺数十家。每逢庙会,更是人头攒动,盛况空前,集市贸易成了双楼的金字招牌。
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大多靠中转煤炭赚钱的厂(场)、店,很快转为公私合营,并进行了区域化调整。虽然双楼的商贸活动变更很大,但集市贸易仍是双楼的重头戏,并成为新密自清乾隆年代以来,从未中断过的为数不多的古老集市之一。截止年底,双楼庙会由清代的一个已发展为6个。
年5月3日、双楼村“两委”由双楼老街,迁往东南一里外的开封地区修建的杞县至登封地方小铁路北侧。自此,双楼老街的集市也随之迁至新址。
年5月上中旬、千年双楼古寨,由于大部分农户南迁新集,老房空落,被复耕为农田。但,百年古刹关帝庙遗迹尚存。清咸丰三年间修建的石坡及西寨门、民国三十四年(年)复修的大水口,残垣断壁依稀可见。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师,可以知利弊。千百年来,双楼因独特的地理区位,始终处于社会变革的最前沿,承载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书写着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
今日双楼,日新月异,气象万千。道路四通八达,人民安居乐业,衣食丰足。全村广大群众,在村党总支部的领导下,团结进取,励精图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经济繁荣、人民富足、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年底,双楼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门坐汽车,电摩;生活有空调、冰箱等等。总之,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正在兴起。
史写一条线,志写一大片。《双楼村志》是一部全面记述双楼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立足当代,详今略古,取材广泛,内容浩瀚。为历史存真,为人民立传。
志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洞鉴,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全面客观地记叙了双楼村的历史发展轨迹,横涉百业,纵贯古今,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以利双楼村全体村民迈开大步,向着更加美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双楼村志》编纂委员会
年1月
《双楼村志》目录
第一卷 大事记
第一章古代1
第二章中华民国3
第三章 中华人民国共和国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9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11
第三节 乡镇人民政府时期18
第二卷 建置沿革
第一章 基本概况27
第二章 各业发展情况33
第三卷 自然环境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地貌38
第二章 气候39
第三章 河流40
第一节洧水河40
第二节潩水分支与虎渎溪汇合41
第四章 土壤41
第五章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41
第一节 植物42
第二节 动物42
第六章 自然灾害43
第四卷 组织建设
第一章 党的组织46
第一节 党组织在双楼的早期活动46
第二节 建国后党的组织沿革与建设47
第三节 大队部(村委)办公变更简要情况53
第四节 双楼村现任领导班子简历53
第二章 政权机构59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政权机构59
第二节 贫农协会及贫代会60
第三节 妇代会61
第三章 民生事业62
第一节 优扶62
第二节 社会救济63
第三节 扶贫63
第四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64
第一节 “破四旧”64
第二节 红卫兵组织65
第三节 “三结合”与革命委员会65
第四节 “三忠于”、“四无限”66
第五节 清理阶级队伍66
第六节 整党建党66
第七节 “一打三反”运动67
第八节 “一批双打”67
第五卷 人 口
第一章 人口、民族与姓氏68
第一节 概况68
第二节 年龄和文化构成情况70
第二章 婚姻家庭70
第一节 婚姻70
第二节 家庭73
第三章 计划生育76
第一节 概况76
第二节 节制生育76
第三节 优生优育78
第四节 儿童健康保护79
第五节 机构79
第六卷 人民生活
第一章 衣着80
第二章 饮食84
第三章 住宅86
第四章 出行90
第五章 玩乐和游购92
第一节 玩乐92
第二节 游购92
第七卷 农业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93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的变更93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组94
第三节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95
第四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96
第五节 双楼营96
第六节 农村人民公社97
第七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99
第二章 双楼村60多年来的变化99
第一节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以巩固提高99
第二节 主要农作物及产量
第三节 农技农艺
第四节 农机具
第五节 播种工具
第六节 中耕机具
第七节 植保机械
第八节 运输工具
第九节 脱粒机具
第十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三章 林业、畜牧业
第一节 林业
第二节 畜牧业
第八卷 集市贸易
第一章 双楼集市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集市起源
第二节 密邑贤侯丁公暨贤少府“王公廉明仁恕”碑碑记
第三节 “创置公所”碑记
第二章 民国时期市场状况
第三章 解放后市场运营情况
第四章 年以来的市场形式
第九卷 名胜古迹与地名传说
第一章 名胜古迹
第一节 双楼寨
第二节 关帝庙
第三节 名登天府坊
第四节 大礼堂
第五节 老君庙
第六节 火神庙
第七节 红石坡
第八节 水口
第九节 井台
第十节 牛王衣冠冢
第十一节 普济桥
第十二节 徐家寨
第十三节 河大王庙
第十四节 老龙湾
第十五节 南台寺
第十六节 三官庙
第十七节 欧阳修墓
第十八节 躲兵洞
第十九节 周渡口
第二十节 张庄遗址
第二十一节 子产墓
第二十二节 侯公生祀
第二十三节 萧公生祠
第二章 地名传说
第十卷 风土民情
第一章 民风民俗
第一节 婚嫁
第二节 丧葬
第三节 祭祀
第四节 送米面
第五节 做寿
第六节 劣习
第七节 节日
第八节 建国后新风尚
第九节 回民习俗
第二章 歌谣、方言、俚语及农谚
第一节 民歌歌谣
第二节 方言
第三节 谚语
第十一卷 教育卫生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学校的变革
第二节 私塾
第三节 义塾
第四节 社学
第五节 解放前后校长名录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师名录
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后教师名录
第八节 现任教师名录
第九节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革期间初中课程表
第十节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初中课程表
第十一节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小学课程表
第十二节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小学课程表
第十三节 0年以来乡村捐资助教人员名单
第二章 卫生
第一节 建国前的医药卫生概况
第二节 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卫生防疫及妇幼保健
第十二卷 文学艺术与新闻宣传
第一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王镜宾诗词选
第二节 王文平诗词选
第三节 郑长林诗词选
第四节 王文平散文两篇
第五节 郑长林散文
第六节 许恩来故事作品选
第七节 郑长林民间故事作品选
第二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新闻报道
第二节 广播放大站
第三章 文学艺术名人
第十三卷 古今名人
第一章 明清时期名人
第二章 民国时期名人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名人
第十四卷 兵事
第一章 建制与发展
第一节 简述
第二节 兵役
第三节 武装部
第二章 政治事件
第一节 双楼沦陷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下的双楼
第三节 双楼解放
第四节 剿匪反霸与土地改革
第五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六节 抗美援朝
第七节 “三反”、“五反”
第八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第九节 大跃进
第十节 学习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
第三章 躲兵垌
第十五卷 戏曲与文娱
第一章 戏曲历史简述
第二章 戏曲生活
第三章 戏班的演变
第一节 双楼越调戏班
第二节 双楼龙虎班(豫剧班)
第三节 双楼小窝班
第四章 革命样板戏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第二节 宣传队的组织和演员情况介绍
第五章 与双楼有渊源的知名演员
第一节 名家介绍
第二节 个性演员介绍
第六章 双楼剧团(含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历年主要演员
第七章 民间娱乐
第一节 民间舞狮舞龙
第二节 狮龙舞乐器曲谱
第三节 文体生活
第四节 唢呐
第五节 民间舞蹈
第六节 电影
第七节 “说书戏”
第八节 民间美术
第十六卷 荣誉
第一章 村党总支、村委荣誉
第二章 学校(单位)荣誉
第三章 个人荣誉
第一节 丁有辰
第二节 张玉州
第三节 张太岭
第四节 刘海斌
第五节 张炳離
第六节 郑长林
第七节 李水成
附 录
图片存真
许恩来同志给村党总支书记丁有辰的信
英雄人生
郑长林待出的13部书
后 记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