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彼大隗氏,
伊人宛在央。
驱车临力牧,
揽辔驾轩黄。
石眼回峦紫,
云心出岫苍。
星言襄野路,
照见鼎湖光。
清·张于阶古密八景之《大隗晴岚》
大隗山在历史上是具茨山的主峰,为大隗的地望之山。其得名源于“黄帝见大隗于具茨”。说的是黄帝为求治世之道,礼贤下士,获悉大隗先生居于具茨山上,是一位得道高人,便躬身去前去拜访,到了山下,黄帝迷了路,他见到了一位奇异的牧马童子,就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道理,牧马童子告诉他“平治天下,难道与放马有什么区别吗?不过是去其害群者而已。”黄帝闻言,倒身便拜。“害群之马”的成语从此而来,大隗的高深莫测也留在了巍巍具茨山上。
为纪念黄帝访大隗一事,大隗便成了具茨山主峰的名字,具茨山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也拥有了大隗真人的荣光。大隗山高出云表,率诸峰威武壁立,朝雾流荡,山岚袅袅,红日君临,苍山尽染,紫气如带,百鸟喈鸣,深林出小溪,碧波映大千,浩然一派鸿图。观大隗,高山仰止,凭古迹,慨今叹昔,“大隗晴岚”成为密人横贯东西,纵横古今的一道大餐。
史载,年,“大隗山摧”。由地震造成的山摧影响巨大,“时许州大雨,溺死者千人。”大隗山本来是具茨山的形象代言,由于大隗山摧,这座千米左右的高山便从外形上消失在具茨山的高峰之上,此后,大隗山便泛化与具茨山同言。
大隗虽失其其形,但其神其意却千秋永续。每当人们仰望南列诸山,山河妖娆雄心蓬勃而起,黄帝故事令人欣然神往,“大隗晴岚”便代代相传。
清诗人张玉阶也在这拜山之列。远望大隗山,黄帝那伟大的身影宛如就在中央。他亲自驾车,不辞辛劳,奔波数千里寻访力牧、风后、大鸿、大隗,访贤求道,探索治平之策。山峦象有眼睛一样紫烟飘渺,神采盎然,云气像有存心似地从幽深的岩壑中怡然升腾,扮靓苍山。也许黄帝襄城之野迷途之时,天上的星星为他指明了方向,也照见了鼎湖(相传为黄帝乘升天之地,在灵宝)之光,那里有着黄帝成仙登天的故事让后人念念不忘。
观大隗晴岚、缅怀黄帝足迹是后人必做的功课。登到山上,黄帝遗踪俯拾皆是。
大鸿山的古城,相传是黄帝大将大鸿屯兵营寨,有东华门、西华门、北华门、南华门四门。难道年前的黄帝山城就名叫“华”城吗?
有一个矗立的石柱,传说是黄帝拴马桩。
山半坡,巨岩覆盖之下,古洞幽幽,炎炎夏日,这里凉爽可人,据说是黄帝避暑洞。
岐伯山,相传是黄帝天师岐伯研究医药、著述《黄帝内经》的地方,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圣地。
在具茨山的东端,风后顶屹立五千年,在这里俯瞰中原大地可谓是极目中天最佳立脚点。
余幅黄帝岩画散落在荆榛草莽岩壑巨石之上,这些先民们留下的神秘印迹,等待着我们去揭开谜底。
山壮丽,史神秘,登山披襟怀,咏史生豪情,历代文人墨客临之无不诗兴大发,挥毫咏赞,妙语新句迭出不穷。唐白居易写道“风轻云淡雨初晴,返照水边暖气生。大隗碎红山杏发,具茨新绿满山青。”(《溱洧初春》)唐姜分司有感于黄帝遗迹说“鹤驾不归来,洞门为谁锁。”(《游大隗山》)元徐明善赞曰“日光冷射层峦秀,云气晴熏古洞幽。访道轩辕遗迹旧,至人大隗有神留。”(《大隗层峦》)明阮汉闻说“上古有真人,身晦道弥尊。肇来轩后驾,虚心求至言。”(《游大鸿山》)清柴栴(zhān)“一抹青山入画屏,轩丘层峦插长空。”(《大隗晴岚》)这些美妙的诗句,每每读起,掩卷长思,一幅天长地久神妙莫测的壮丽画卷徐徐展现在面前,画卷名曰“大隗晴岚”。
来源:新密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张怀洲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