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城记》总第46期年5月10日
潩水,见于《汉书》、北魏《水经注》、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等多部历史地理典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发源于新密大隗山的历史名河。
然而,这样一条历史名河,却逐渐被新密人遗忘了。
这究竟是一条怎么样的河流呢?
潩水源于大隗山
历代文献记载,潩水发源于河南密县大隗山。
《汉书·地理志上》:“(河南郡)密,故国。有大騩山,潩水所出,南至临颍入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隗山。大隗山即具茨山也。”
《水经注疏》中刊载的大隗山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曰:“大隗山,在(密)县东南五十里……潩水源出于此。”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一》:“河南府·河南郡·密:有大隗一镇,有方山、大隗山、陉山、洧水、潩水、郐水。”
清顺治十六年《密县志·治地志卷一·水之属六》记载:“潩水:一名鲁姑河,一名清流河。《水经》:出河南密县大隗山。注:大隗即具茨也。潩水出其阿,而流为陂,俗谓之玉女池。”
清嘉庆二十二年(年)《密县志·卷四·山川志》:“潩水出大隗山,东南流入新郑界。《水经》:出河南密县大隗山,东南入于颍。……按:县东南五十里关口村前,有小泉,不二里入新郑界,人称潩水,其源固不远于大隗山也。”
清嘉庆《密县志》记载的潩水
民国《密县志》记载的潩水
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志三十七·地理九·河南·开封府》:“密……东南:大騩山,潩水出,其玉女陂从之。”
由以上文献可知,潩水发源于新密大隗山(大騩山)。那么,大隗山又在什么地方呢?
文献之中觅大隗
大隗山,在众多文献典籍中有所记载,又称“隗山”“大騩山”“芣隗”等,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记载:“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注:今荥阳密县有大騩山,騩因沟水所出音归)。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莨。服之不天。可以为腹病。”
《山海经》中刊载的大騩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之五》:“密县……大隗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水经注》云: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庄子》谓之具茨之山,潩水源出此。”
宋《太平寰宇记》刊载的大隗山和潩水
明李贤《明一统志·卷二十六·河南布政司·新郑县》:“具茨山,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又名大隗山。”
从以上记载可知,大隗山又名具茨山。但在具茨山系中,有一山峰专称大隗山。
清康熙三十四年(年)《密县志·卷一·方域志·山川》:“具茨山:靳寨之南十里许,其山东西长百二十余里,重峰叠嶂,各有特名,具茨其总称也。最东曰风后顶,在新郑界内;中曰大隗山,少西曰石楼山……其大隗山,土人讹为龟镇山,山峦特秀,四峰参列,石花斑斓,色如点翠,土人又呼为笔架山,以山形之相肖也。东西环护,支角整齐,北通土峪,其水之经土峪者,发源出自风后,伏流数里,至红石峡方显其流,其旁泉之细流皆注之,三折向北,绕靳司空墓下,西北而会于马关,后达司空别墅前,东北至马关口入于洧。”
清康熙三十四年《密县志》记载的大隗山
在清乾隆《新郑县志·溱洧源流图》、清嘉庆二十二年(年)《密县志》和民国十三年(年)《密县志》山水图中,均标注有大隗山山峰。可知,大隗山又有专指。根据清康熙三十四年(年)《密县志》的记述,其发源之水,北流入马关河,后入洧水。
清乾隆《新郑县志》溱洧源流图
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山水图
民国十三年《密县志》山水图
大隗山中寻潩源
4月28日早上,麦野青深,烟柳画桥,深厚的历史积淀呼唤我们前往大隗山探访古潩水,感受岁月的履痕,感受文化的力道,感受世代的风云,在灌木掩映的古寨前,在蜿蜒坎坷的古道上,在几近干涸的河道边,我们寻觅先知的足音,聆听历史的回声,感悟风云的变幻,沉侵于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之中……
从苟堂镇关口村往南,顺水溯源,不一会我们来到了黑龙潭。黑龙潭又名黑龙池泉,位于大隗山东麓、风后岭北麓的峡谷之中,黑龙庙河源于此。
清乾隆四十一年(年)《新郑县志》载:“幽胜寺西有水曰黑龙潭,过红石峡入洧。”泉水清冽,潺涣于峡谷之中,汩汩有声。下流称黑水河,过苟堂镇石桥村,南注于洧水。
今日幽胜寺
随后,我们向南进入具茨山中,寻觅大隗山之所在。从苟堂镇西南行,入养老湾村向南来到范堂沟村。一路沿干涸的河道而行,绿荫蔽日,鸟鸣山幽。随着山路的抬升,向东展望,巍峨的大隗山出现在眼前,这里该是潩水的源头了。
大隗山位于苟堂镇与禹州市交界处,是具茨山的主峰之一。风后岭向西,有七个小山峰参差罗列,又名七星堌堆、七峰山,即是大隗山。山体南北向,南接万年山,东连风后岭,长约2.9公里,宽约2.5公里,总面积7.25平方公里,主峰七固堆,海拔米。山坡多植杉、松、刺槐、山杏、梨等果木林和用材林,青山绿水,系中国历史名山之一。
大隗山植被茂密,草木丛生,沟壑纵横,山泉叮咚。山上石花斑斓,松柏苍翠,林木葱茏。每逢雨过天晴,立山顶观望,四周郁郁葱葱,眼前碧叶挂珠,天上云霞辉映,山下烟岚缭绕,形成“瀑布松杉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的奇丽景观,一派人间仙境,美不胜收。古人美誉为“大隗晴岚”,列入“古密八景”之一。
大隗山中流出的泉水,北流入马关河,是不是就是历史上的潩水呢?
《水经注》曰:“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大騩即具茨山也。……潩水出其阿流而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东径陉山北……潩水又东南径长社城西北。”所记似乎不同。
也许,历史上本来就有发源于大隗山的两条潩水,一条源于风后岭南白龙潭(玉女池),蜿蜒东流,终入洧水;一条源于大隗山泉,北流注入洧水。
而在大隗山麓、潩水之滨,将会迎来范雎、苏辙、范纯仁、范正夫等一批批文人墨客的目光,他们或隐居于此,或游历于斯,诗书吟唱,逍遥避世。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