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溱洧二水世世代代孕育着新密市的人民。三皇之世的伏羲氏和五帝时的黄帝、祝融、郐国,西周时的密国及春秋早期郑国均在此立国建都。以后历朝历代虽隶属屡有变更,县治两次搬迁,然而“密”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皇之世初为伏羲女娲之故里,后为炎帝所伐之补遂。 河南大学教授、全国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振犁先生对“浮戏山”和新密历史文化的调查考证后认为:“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戏山即以伏羲氏命名的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浮戏”本是“伏羲山”,华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说:“新密市远古伏羲时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区。新密市不仅有补国城的遗存,而且伏羲还曾将女娲封国于汝水之阳。”河南省农牧局干部陈志忠通过对蚕丝文化和尖山乡“浮戏山”的数年研究认为:《山海经》中的浮戏山,主体在今河南密县。分支于登封、巩县、荥阳等县。密县的“密”字,原始为“宓”,后为“密”。“伏羲与河洛文明有显著的关系。他的子孙后代,世代居住在伏羲之山和由此山发源的汜水流域,这可以肯定他是河洛地带、汜水之间的古老氏族,三皇之世的补国即伏羲氏燧人氏之史迹鼠总之,伏羲之山和汜水之源地的密县应是伏羲氏族的故里。”
南宋罗泌撰的地理书籍《路史》中也记曰:“(补)为三皇之世封国,炎帝伐补遂。”清嘉庆版《密县志》亦记:“补城在今补子庙西南。”《五帝本纪噌6世家》中史伯答(郑)桓公也言:“若克二邑(虢、郐),鄢、蔽、补、丹、依、嘿、历、莘,君之土也。”说明于春秋之时“补国”仍旧存在。 综上所述,诸书和专家、学者均言: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戏山是伏羲时代的故里。后世所建立“羲国”和“补国”现在在密仍有遗存。故新密之地是三皇之世初伏羲的故里,到炎帝曾被讨伐,春秋时被郑武公所灭。位于县西的伏羲山和补国,都是羲皇及其后裔重要活动之地。五帝之初为黄帝之都轩辕丘 《史记,五帝本纪》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期称为五帝时期,黄帝为五帝之首。又据《路史,疏仡纪》:“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别姓者十二人,姑,其一。密,姑姓分也。”我省文物考古专家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许顺湛先生在《黄帝居轩辕丘考》一文中写道:“轩辕丘在新郑老县城西北。最重要的是梅山、泰山环拱,溱水、洧水紧依轩辕丘成襟带。梅山、泰山在北,其地望在新郑西北的小乔乡(今改龙湖镇),溱、洧二水主要在新密的曲梁、大隗,并夹辖刘寨乡。二山、二水南北遥相对应,把轩辕丘的位置缩小到更明确、更狭小的范围之内。”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桂岑先生经过分析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中国这一时期文物考古的发掘资料,在发表的《五帝时代的都城考》中认为:“黄帝为有熊国君,故有熊应为国名,轩辕丘是都城,位于新郑的西北,新发现的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古城址可能是轩辕丘。”“从叠压关系看,城墙晚于仰韶文化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早期。……古城寨是一座建于龙山文化中期的古城无疑。古城寨是一处河南省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留最好,意义最为重大的龙山文化城,应是黄帝的轩辕丘。”
年11月初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在我市召开了“黄帝古都轩辕丘论证会”。会上众多专家认为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证实黄帝古都轩辕丘就在新密溱洧流域,古城寨城址就是黄帝所居轩辕丘。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还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其所居之轩辕丘就在新密境内曲梁乡大樊庄村古城寨城址。他说:“其一,新密市境内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考古发掘证实古城寨城址是一座带有早期都邑性质的古城址。其规模之大,城墙保存之完好在我国同期之古城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其在探索我国早期文明发展史与中国都城史上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其二,新密市境内有着浓郁的黄帝文化氛围。新密市境内黄帝文 化遗迹、遗址多达46处之多,不能目之为无根虚妄之言,也是黄帝所都轩辕丘就在新密的一个有力佐证;其三,新密市地理环境所具之特点也使其具有较邻近地区更宜于古代先民建邦立都白勺优越条件。正是立足于以上三方面史实依据与研究成果,我才认为,新密市古城寨遗址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新密市是开展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中国古都学研究最重要的地方,是中华民族迈步进入文明时代的起始点。也因此与许多学者一样,认为黄帝所都 轩辕丘就是新密之古城寨遗址。” 由上大量事实可知,新密市在五帝之初黄帝时为其都城轩辕丘所在地。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