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岁月如梭,我们来到了年,然而在新密人的口中,我们依然能听到“新县城”的称呼。时光流转,人们口中的“新念成”已经变得如此亲切,仿佛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别称。但对于许多外地人来说,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掀起历史的一角,回顾那段峥嵘岁月,探寻新密老城搬迁的种种原因,以及新县城选址的波折。
新密市的老城,自隋代大业十五年(公元年)从大隗镇迁至“古法侨堡城”,已历经近年的沧桑。然而,当你踏入这片古老的城区,你会发现街道狭窄,房屋拥挤,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这究竟是为何呢?答案就隐藏在地下——新密老城下方蕴藏着丰富的煤田,整个城区都建立在煤田之上。
早在年,郑州矿务局就提出了开采老城下方煤炭的计划。然而,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这一计划并未付诸实施。但河南省委已经有了开采的意向,因此限制了老城的发展规模,导致老城一直停滞不前。
到了年,密县县委根据上级透露的信息,开始着手准备老城搬迁的舆论工作。一时间,县城内人声鼎沸,各地都争相推荐自己家乡作为新县城的选址。有人说:“就选到打虎亭吧,这地方不错,离登封也近。”又有人说:“我觉得前士郭、后士郭也可以,距离老城近,搬迁方便。”还有人提议:“我看还是马家洼好,离铁路近,方便运输。”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成为新县城的所在地。
最终,密县县委书记程金瑞拍板定下了大政方针:“不占良田、靠近火车站、距离老城近!”经过筛选,赵坡村因满足这些条件而被选中。然而,就在县委递交申请后不久,事情又发生了变故。年,开封地区计划建设大型水泥厂,需要开采战鼓山的大青石。这一计划与赵坡村的建设产生了矛盾,最终密县县委以大局为重,决定重新选址。
经过多方协商和考察,韩庄因北靠青屏山、东西开阔、有郑登公路穿过等优势而被最终确定为新县城的选址。当时的地质工程师钱昴还指出韩庄地下有水脉,是一处绝佳的地方。于是,新县城的建设便以韩庄的石庙为中心展开。
时光荏苒,如今的新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县城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老城也在“中原平遥”新密老城开发项目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那段关于老城搬迁和新县城选址的历史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它见证了新密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见证了这座城市在风云变幻的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当我们走在新密的街头巷尾,不妨多留意一下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痕迹。它们或许已经斑驳陆离,但正是这些痕迹构成了新密独特的城市记忆和文化底蕴。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共同见证新密更加美好的未来!
欢迎评论留言、点赞